北京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对话回武汉的央视主持人董倩我像一颗种
TUhjnbcbe - 2023/5/29 21:45:00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愈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11/5688225.html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聪摄影记者王永胜

对话时间:年12月28日

对话人物:董倩

人物简介:

董倩,年出生于北京,记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央视《焦点访谈》国际组工作。年,担任《东方之子》出镜记者;年,担任《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年起,担任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新闻1+1》栏目主持人。

从业25年来,参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汶川大地震等多项重大新闻报道。

年1月25日-4月28日,作为央视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团队中年龄最长、资格最老的记者,董倩在一线报道95天,完成了期大屏直播、《面对面》访谈和《武汉观察》,还主持了40期《武汉直播间》访谈节目。武汉面临疫情的点点滴滴,这其中涌现的一个又一个普通人也经由她的报道进入到所有中国人的视野中。

年9月8日,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对话背景:

“那段特殊时间的相伴,让我提到武汉时总会下意识说‘回武汉’而不是‘去武汉’。”40天以前,在接到楚天都市报“英雄的湖北英雄的武汉”致敬礼活动邀请时,董倩在短信中这样回复道。

是“回来”,而不是“再去”,这种被她称为“亲人般”的情感,建立在董倩和武汉共同走过的95天里——那是武汉人经历痛苦与重生的95天,也是董倩从业25年来第一次与一座城“携手并肩”的95天。

“我就像一颗种子,这儿变成了我的土壤,我生根、发芽、生长,慢慢去观察这座城市,观察这座城市里的人。”12月28日,为“英雄的湖北英雄的武汉”致敬礼再次专程“回到”武汉的董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回望:

刚下飞机时“心头一紧”

心生敬意,为每一件事和人

楚天都市报(以下简称楚):1月25号大年初一,您从北京来到武汉,当时您应该想不到自己最后会待那么久。

董倩(以下简称董):想不到,来的时候我就带了7天的衣服,一个小箱子,想着采访完了赶紧回家,也希望这事儿赶紧过去——大家都在遭难,想想有些人家里头有病人,这大过年的他们该是什么心情?北京有句老话叫“萝卜白菜保平安”,日常的才是最珍贵的。但来了武汉发现,短时间之内回不去家了。

楚:还能想起来那一天进入武汉的感觉吗?

董:就是“心里一紧”。一下飞机看到这座城市就想,这什么地儿?太怪异了!武汉此前对我来说虽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城市,但每一年我几乎都会来采访一次。它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大大咧咧的,武汉人声音大、性格泼辣、做事风风火火,整个城市烟火气很重。但1月25号一落地一切的那个“静”,太怪异了,你会想,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做记者,我经历过很多这种怪异,上一次还是在G20的杭州,西湖限行,我们演播室就在西湖边,甚至能听到安安静静的水声。但武汉这个“静”竟然还超过了我的想象,我就觉得:心里一紧。

楚:整整95天里有那么多的采访,哪一件事、哪一个人对您触动最深?

董:对我来说没有最。每一个采访对象给我的触动甚至冲击都是差不多的,它从不同的方向来,让你感觉到武汉人是这样的。今天活动上的甘如意,我采访她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小姑娘。首先我有很多疑问,就是至于吗?缺了你就不行吗?你就非得回去?一线已经有了那么多人,而且骑行到武汉3、公里你可能根本就不认得路,你干嘛去?不是添乱吗?而且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帮不帮得上忙?

(可是她就是)什么都不想,她只是在想我的责任是什么。24岁的小姑娘,我在台上形容她是“三脚踢不出个屁来”,话都说不了整句,但是非常有韧劲。汪勇,一个快递小哥,我们总说天塌下来有大个儿顶着,汪勇是大个儿吗?他像一个“竹竿”一样!但他可以把很多“竹竿”给团结起来,这时候“竹竿”就变成了“擎天柱”。

在那样一种非常的环境下,我在武汉,看到每个人身上的责任感都像甘如意、像汪勇一样被激发了出来。还有那些自觉待在家里的武汉市民,在武汉的95天,每天晚上我都在沙湖散步,抬头看周围居民楼的灯光,几乎每个窗口都亮着灯,春天一天天地来,春天离他们这么近却又离他们那么远,楼下就是春天,但他们不能出来,我就想,这几个月武汉人让渡了多少?为了什么?每一次想起来就会心生敬意。

特别:

95天,我就像一颗种子在这发芽

离开的那天,我舍不得

楚:您做了25年记者,但也是第一次在一个城市采访三个多月,这种经历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董:以前做新闻,我们往往都是最快速度进,最快速度出,要的是时效。但这次我有足够的时间,就像一颗种子一样,这儿变成了我的土壤,我在这儿生根、发芽、生长,慢慢去观察这座城市——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的人发生了什么变化?我既是他们中的一部分,我又能抽身去观察他们。

在武汉,我和我的伙伴们天天在外面,跟“活驴”似的从早到晚,但还是有一些地方没有去看,我就觉得挺遗憾的。我也在想,什么是新闻一线?医院才是一线、红区才是一线,相比我们后来去采访的医疗废物处理厂,医院和红区甚至更安全,因为一进去有无数人帮助你、告诉你该怎么防护,相形之下废物处理厂更危险,但又是城市运行的必备一环。还有协调居民生活的社区、居委会是不是“一线”?我认为都是,我也尽可能去见证、去看了。

楚:跟武汉的情感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董:对,来的时候想着赶紧走,把这次任务就只当成了一个任务,但待了三个多月,要走的时候我发现舍不得了。

我舍不得别人对我的好,武汉人那么艰难的时候,很多人给了我细致入微的温暖。我来武汉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麦德龙超市的女经理,当时没有选题,我们住光明万丽酒店,我就想着从最近的地方开始,去超市看看供应。采访完她就问我,那你怎么吃饭呢?我说我也不知道啊,混一顿吃一顿呗,电视台不会不管我们吃饭的,她说她们那有员工餐,要给我送,这一送就一直送到武汉解封。人家为什么?她就觉得我们在最危险的时候到武汉来,她没办法帮我们什么,能做的就是让我吃上一顿暖和的饭。

我走的时候是4月28号,武汉的蔷薇花都开了,满街满城都是蔷薇花——你经历过冬天,再看到武汉这冬去春来的蔷薇花,多珍贵啊,我舍不得。

楚:但其实走的时候也开心,因为您见证了武汉的重生。

董:我们离开的那一天我特别开心,为什么?到机场比我们预想的晚了,路上堵车了,我那个高兴!平时堵车都要着急、焦虑,但那天是真高兴,我们那么多人来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堵车赶紧发生吗?堵车意味着一切如常,那个场景是这一行最大的收获。

楚:现在您对武汉是什么样的情感?

董:亲人,跟这个城市就觉得亲。4月份之后我陆续到很多地方出差,有些航空公司还会说,如果你近期去过武汉要怎么怎么样,我就问为什么呢?回答说“武汉特殊”。那怎么就特殊了?在机场为这个干过多少仗,就见不得别人说它不好。(笑)

真爱:

从业25年,这几年才成为成熟的采访者

用真诚去记录,这职业幸运又幸福

楚:刚才您说,回京后会反思这次长时间的采访,这是您的习惯吗?

董:回头看场记是必须的,要整理。每次看场记我都会有自己很不满意的地方:当时这个问题怎么会这么问?

你刚才问我什么时候才觉得自己真正掌握了采访的精髓,我觉得是“刚刚”,25年新闻工作,就这三、四年我才成为了一个成熟的采访者。

采访一定是一个不断往前滚的过程,你说它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特别难。难就难在这是面对“人”的工作。我总说采访的时候,我跟采访对象两个人就好像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船上就我和他,在这不到两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我跟他“同生共死”“同舟共济”,他告诉我他所经历的,我去体验、去设身处地揣摩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决定。

楚:我们都说您是新闻老兵了,但您觉得您也走过很多弯路。

董:太多了,采访20多年,一上来就做人物专访,这么多人,我失败了多少次,经验就是这么慢慢积累起来的。

采访肯定需要技巧,以前我就想怎么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有效的采访,从两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再到后来半小时,采访时间缩短意味着你单位效率高,提问会有的放矢。但当技巧够了我也会想,采访仅仅是靠炫技吗?不是的,是真诚。

记者职业交浅言深,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信任,真诚就是捷径。你要让对方知道这个采访者她懂我,包括前天我回访刘智明院长的爱人蔡丽萍,我一下车她就抱住我哭,我心里百感交集。我就问她,都好吧?废话,她能好吗?但我又能说什么呢?

我就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做到底都是做人,走进别人的心里去理解他。为什么说年纪越大越能做个好记者?因为你本人也经历了,你能懂得。

楚:这个职业让您幸福吗?

董: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别人只能在网上看看、评论一下,但记者可以深入其中,可以身临其境,这个太了不起了——历史是人写的,也是由人组成的,哪一段历史缺得了活生生的人呢?我在记录历史,而且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来说,它不是一个鸡毛蒜皮的记录,而是对大时代的记录。

所以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好像别人会说,我可能会为了工作不顾这个不顾那个,但我想,他们总爱过一个人吧,知道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为了对方愿意牺牲一切、甘之如饴的感受吧?那我就是这样的感受,我是真爱这个职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话回武汉的央视主持人董倩我像一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