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实录国新办举行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新
TUhjnbcbe - 2023/6/13 21:12:0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年9月28日(星期二)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并于当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出席,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今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并介绍解读这部白皮书。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组书记、局长宁吉喆先生,农业农村部*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徐麟先生发布白皮书。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今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白皮书回顾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不平凡历程,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展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是一部记录和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实践的重要文献。

白皮书分为前言、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共3.2万余字。正文分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奋斗出来的小康”“中国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五个部分,系统阐述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什么、又是如何建成的。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典籍《诗经》里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礼记·礼运》描绘了小康的理想社会状态。中国共产*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立志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白皮书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我们*领导人民顽强拼搏、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断实现;介绍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团结带领全*和全国人民,战贫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了关键一步。白皮书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能力和力量。

第二,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也难在全面。中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注重把握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体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白皮书围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更加繁荣发展、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等方面,用大量事实和数据描述了全面小康的图景。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展示了全面小康的多领域、多维度、全方位。

第三,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小康大业,富民为本。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让全面小康的阳光照亮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让56个民族、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白皮书围绕人口全面覆盖、区域全面覆盖,介绍了中国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介绍了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与城镇双轮驱动、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介绍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纵横联动,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第四,全面小康是奋斗出来的小康。中国是有着14亿多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唯有奋斗,别无他路。中国共产*团结带领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实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白皮书围绕为人民奋斗、科学奋斗、艰苦奋斗、接续奋斗,从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制定正确路线和*策策略、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发展、几代人苦干实干等方面,介绍了小康社会建设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奋斗历程。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中国人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小康美好生活是人民创造的,小康壮丽史诗是人民书写的。白皮书强调,中国共产*的领导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没有*的领导就没有全面小康。

第五,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发展自己、也贡献世界。世界好,中国才能更好;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了正能量。白皮书指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国家更富强、人民更幸福、社会更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白皮书强调,未来之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国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白皮书指出,有中国共产*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紧密团结,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同心奋斗,中国一定能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人民一定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华民族一定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陈文俊:

谢谢徐麟先生,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今天发布的白皮书的重要关键词是全面小康,请问如何理解和定义全面小康?是否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刚才您也提到了,小康大业、富民为本,那么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否会得到实质性改善,又如何量化?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您提问的水平很高,说得不长,但是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我理解,问题里面有“全面小康”到底是什么含义,评价的指标包括什么,老百姓的民生福祉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就从这三个角度一一来作一个回答。

首先,关于如何理解全面小康。白皮书开篇第一句,刚才徐麟部长也重点强调,“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治国理*的突出位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的攻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理念,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全面”两个字。这里的“全面”,我想,既指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也指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还指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在成效上,全面小康就是要突出解决好短板弱项,推动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对此,白皮书都作了非常详尽地阐述,我相信,大家细看白皮书,会有更多的了解和发现。

第二,关于评价指标。*的十八大提出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就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十九大又全面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内外因素,作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刚才徐麟副部长也强调,这些年来,我们战贫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有目共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别是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我想,这也是全面小康最具有标志性的指标。

第三,关于民生福祉。全面小康,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简单说几个数字: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元,到年已经达到元,这是巨大的变化;我们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也分别由年的57.5%和67.7%,现在已经下降到29.2%和32.7%。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们对生活品质、品位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衣食住行也在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实现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改善型的过渡,吃穿用有余,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餐饮、健康、教育、旅游、文娱等服务性消费也在持续性快速增长,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社会治理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这些变化在白皮书当中有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可以佐证。希望大家细看白皮书,有更多的了解,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

贫富差距现在有多大?国家会怎样控制、缩小贫富差距?税务方面的*策会不会起大的作用?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组书记、局长宁吉喆: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贫困现象不断减少的过程,也是人民日益富裕起来的进程。*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虽然存在贫富差距,但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

一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从收入增长上看,—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0.6%,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比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从年的2.99下降到年的2.56,累计下降0.4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与年相比下降0.08,是*的十八大以来下降最快的一年。

二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作用下,地区收入差距随地区发展差距缩小而缩小。—年,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逐年下降,收入比由年的4.62(上海与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年的3.55(上海与甘肃居民收入之比),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年,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东北与西部地区的收入之比分别为1.62、1.07、1.11,分别比年下降0.08、0.03和0.18。

三是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缩小。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通常用居民收入来计算,也用消费支出来计算,世界银行对这两种指标都进行了计算。按居民收入计算,近十几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年达到最高点0.后,年至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年降至0.,累计下降0.。同时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在加大。“十三五”时期,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年均增长10.1%,快于居民总体收入的增长。还要看到,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年中国消费基尼系数为0.,比当年收入基尼系数0.低0.,而消费的数据更直接地反映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看居民收入,不仅要看家庭可支配收入,还要看*府为改善民生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成效明显,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年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元。人民群众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收入、经营得到的收入、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在增加。同时,有一些收入并没有进入家庭,而是通过公共服务提供给广大群众,这在我们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做的工作尤其多。

“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经济、辛勤劳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你刚才专门提到税收,税收在分配当中已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三次分配当中,都要发挥好税收杠杆的作用。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中国在年底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今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下一步将在高质量发展中来促进共同富裕。请问怎样看待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谢谢。

徐麟:

谢谢你的提问。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的奋斗目标。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人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奋斗目标积极作出努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贯穿于我们*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体现了我们*对解决贫富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深化。

一方面,这三者相互联系、内在一致。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都是中国共产*适应时代发展、顺应人民期待所确立的发展目标,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也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彰显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具体来说,一是这三者都体现了我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我们*的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二是三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都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都强调“一个也不能少”;三是这三者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另外,三者都必须以发展为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要靠奋斗凝聚力量,团结奋斗。这是三者共性的方面。

另一方面,三者又各有侧重、有所不同。从内容特征看,三者内涵不同、不断丰富。脱贫攻坚是为了消除绝对贫困,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小康是经济、*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让老百姓的日子能够过得更好;共同富裕既是物质上的富有,也是精神上的富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实现。

从目标任务看,三者是梯次推进、循序渐进。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保证全面小康的“成色”。全面小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全面小康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扎实基础。共同富裕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目的所在,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才能真正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成果,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目前,正像您刚才提问中讲到的,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们将不断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近几年来,我们感受到生活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注意到社会上存在一些说法,比如说老百姓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这些现实问题存在一些困难,请问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谢谢。

赵辰昕: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感谢您的提问。我觉得您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老百姓确实目前还在一些直接现实的问题上有一些困难、有一些诉求,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看,如何来解决?

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不断下力气来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14亿多中国人民开始过上了几千年梦寐以求的好日子,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有效保障,也较好地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没有终点的,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您刚才提到的老百姓在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一些直接的利益问题和诉求,我们认真分析后感到,当前群众反映的这些诉求,更多的是上好学难、看良医难、住好房难,是在“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之后出现的“好不好”的问题,是新发展阶段的民生新烦恼。这些问题说明,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广泛,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等有了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那么,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适应这些民生需求的新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做雪中送炭的实务,努力把民生保障的好事做得更实,把纾困解忧的实事做得更好。

在公共服务领域,今后五年,我们将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科学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方位调动*府、社会和市场,以及公民个人等多方面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和提质量,以期最终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这样一个更好的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两个方面来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府重点是保基本促均等。我们会紧扣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扎实履行各级*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优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全体公民都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另一方面,要多元扩供给促普惠。充分发挥*府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国有经济等多元主体参与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有效降低服务成本,逐步实现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实现供需动态均衡、服务普惠享有。

通过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分,明晰权责、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财*资金用在民生保障最急需、最迫切的领域,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高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难点、痛点和堵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民生改善始终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经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胜利后,现在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请问从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这些年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农业农村部*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记者朋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的十九大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部署,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取得重要成果。一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今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夏粮、早稻双双增产,秋粮增产趋势明显,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良好的基础,生猪产能已全面恢复,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高到2.4:1,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三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今年建立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认定的多万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精准帮扶、动态清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四是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动力电、硬化路、4G网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今年又制定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力争“十四五”时期乡村面貌再有新的变化。五是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积分制、清单制、数字赋能等治理方式在各地创新发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文明乡风加快培育。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稳定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生动体现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农业农村仍是薄弱环节,是短板和弱项。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目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不断优化*策供给,拓展增收渠道,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不掉队。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

第一,通过产业振兴增收入。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民的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1/3左右,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要向高质量农产品要收入,向产业链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

第二,通过扩大就业增收入。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4成,是农民收入的大头。一方面,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落实好财*、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策,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格局,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另一方面,促进外出务工就业增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完善就业支持*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

第三,深化改革增收入。现在农村还有大量的“沉睡”资源,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潜力所在,要通过改革来激活。

第四,完善*策增收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是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的重要内容。要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录国新办举行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