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十四五
TUhjnbcbe - 2023/6/26 22:14:00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3月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北京城市副中心*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磊,北京城市副中心*工委委员、管委会发改局局长、市发改委副主任张艳林,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成员、副局长刘斌,市经信局*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组成员、副局长王颖出席发布会并就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城市副中心*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主持发布会。

赵磊介绍,“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坚持三个功能定位,即: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更加突出绿色、创新、协同、开放四个方面的特色,并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标签。

在绿色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以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统领,将绿色打造成城市副中心最突出的特色和最鲜明的标签。包括:在全市带头做好碳减排、率先实现碳中和,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打造无废城市;筑牢绿色生态本底,打造水系纵横的北方水城,创建北京平原地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践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更加绿色低碳的综合能源系统,推动将可再生能源应用指标作为土地开发约束条件,新建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序并网;倡导绿色生活风尚,沿河、沿绿、沿路建设慢行系统,打造自行车友好型城市,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区;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新建公共建筑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发展绿色经济,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建设绿色交易所,加快“碳银行”项目筹备,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示范区建设;办好绿色发展论坛,打造品牌活动,广泛凝聚共识,为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创新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点是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数字经济新标杆;依托中关村通州园和台马科技板块,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培育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推动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城市科技,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中心落地,超前布局6G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在协同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与中心城区、北三县以及更大区域的协同联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深化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轨道交通延伸、公路交通联通、公交线网织密,同时探索产业、生态领域的突破和示范,实现更大范围内职住平衡。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与雄安新区强化两翼联动,深化拓展通武廊、通宝唐战略合作。

在开放发展方面。城市副中心将强化“两区”*策联动,以构建更有竞争力的制度创新体系为抓手,推进重点产业领域深度开放,重点是将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打造成为京津冀金融创新、高端商务和城市设计发展高地,将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城市副中心开放发展的新优势,打造首都对外开放的新样板。

赵磊介绍,“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要实现“一个成型、一个突破、四个显著提升”。一个成型即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高水平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与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基本建成,老城区南北交通显著改善。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生态化防洪标准提升到年一遇。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市*能源设施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应对冲击和风险的城市韧性明显增强。一个突破即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化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骨干路网连通,完善创新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共建共享的区域生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推动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四个显著提升,即:城市承接能力显著提升。行*办公区二期建设完成,市级机关有序入驻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起步区全面建成,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达到40家以上,财富管理机构突破家。文化旅游区环球影城二期、北部文旅创新园区启动建设,形成文旅商产业新高地。科技创新板块持续壮大,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家湾、台湖、宋庄三个重点特色小镇创新生态集聚能力大幅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域水质进一步提升,建成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行动自觉,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慢行系统道路长度达到2公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5%左右,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两区”建设形成新优势,做出新示范。城市主导功能基本稳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营商环境更加便捷开放,高端要素吸引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建设14个家园中心,实施个城市更新项目,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市发展更加安全可靠,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新老城区有机融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张艳林介绍,《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四项重点工作。

建设中心城区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着力筑框架、提品质,提出建设绿色智能的城市保障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公共服务新高地、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等4个方面主要任务,系统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特别是在交通建设领域,将建成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改造提升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复线,建成市域快线平谷线,整体提升通密线,实现1号线与八通线无缝换乘,建成17号线(城市副中心段)和6号线南延,M线达到通车条件,完成东六环入地改造、京哈高速拓宽改造,推进建成一批微循环道路,打造广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优化公交线网,建成公里的慢行大网络,着力构建承载辐射功能突出、便捷畅达、人本生态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将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统领,加快建设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推进碳减排、碳中和工作,基本建成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深化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抓好大运河景观提升与生态修复,实现北运河(城市副中心段)全线旅游通航,建设国家级植物园,基本建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上的13个公园,建成一批主题文化公园和口袋公园,建成公里精品绿道,持续完善“一心、一环、两带、两区”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

在公共服务方面,将建成城市绿心三大建筑,建成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北京学校、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医院通州院区、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工程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建成投入使用,建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完成体育场升级改造,打造一刻钟健身服务圈。

构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坚持创新引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提出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激发“两区”开放发展新活力、打造营商环境城市副中心样板、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强化重点领域改革和人才保障等6个方面主要任务。

在产业发展方面,将立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城市科技,率先建成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推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落地。依托运河商务区,建设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打造运河金融城,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依托台马板块,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环球主题度假区和大运河文化带两大文化旅游品牌,树立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加快推进“两区”建设,以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深入推进制度创新,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树立现代化治理新标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数字治理,推进安全发展,优化人居环境,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建设法治城区、促进人口协调发展、建设平安副中心等6个方面主要任务,努力形成城市治理新典范。

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将加速布局智慧城市新基建,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实现5G全域连续覆盖,强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建设高品质数字化宜居环境,推动建设智慧生活体验馆,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方面,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实现全域基本无违建,深度推进老城双修,建成14个家园中心,打造8个精品街区示范点,完成个城市更新项目,推进南大街片区十八个半截胡同城市综合更新,提升老城宜居品质。在法治建设方面,将以创建全国法治*府建设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法治城区。在安全建设方面,将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筑牢安全屏障,建设韧性城市,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提出强化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推进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推进更大区域协同发展等3个方面主要任务,努力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

特别是在推进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方面,将围绕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优化功能、夯实基础、强化保障,深化完善功能疏解承接制度机制,全面完成行*办公区二期建设,加快推动一批央企二三级企业、市属国企等优质资源落地城市副中心。强化快速交通联系,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加快半小时交通圈建设,形成主副一体化交通支撑网络。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服务保障好首都功能。

在推进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方面,将深化“四统一”协同机制,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着力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重点推进一批跨境道路建设,打通交通堵点,共建区域快速公交走廊,优化检查站设置,便利群众快速通行。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大保护,建立健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和联合督查机制,共建生态绿洲,让两地人民共享优美生态环境。落实产业功能定位,推进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共同打造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聚焦养老、医疗、教育等关键民生领域,推进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和*策向北三县延伸。

王建新表示,将以“数字经济+城市科技”为主线,以应用场景建设为抓手,从资源导入、平台布局、产业培育、载体建设等方面多方位、多要素着力,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推动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

聚焦数字经济,提升科技创新力。立足数据“感、传、算、信、用”等环节的痛点和难点,加快突破智能传感、融合通信、边缘计算等一批数字经济支撑技术,实现数据高效、智能和安全可信地流通应用,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集成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算法算力、操作系统、行业数据为底层支撑,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一批数字技术与经济融合创新平台,完善数字经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产业升级、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打造城市副中心数字智能技术—数字智能经济—数字智能社会—数字智能城市。

聚焦城市副中心基础特色,布局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中电科集团国家网络信息体系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争取和吸引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在城市副中心布局。支持中关村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等市级平台实施、建设,搭建一批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工业设计、测试检验、中试熟化、规模化试生产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搭建“人工智能+设计”“区块链+版权交易”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引导创新链、产业链在城市副中心布局、融合发展。

3聚焦城市科技,加快建设全域应用场景。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并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新场景建设行动方案(—年)》,统筹谋划、全力推动智慧大运河、数字台湖演艺小镇、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等12大场景建设,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场景标杆。通过“揭榜挂帅”、搭平台、给机会,吸引创新企业、创新成果落地,在实际验证应用中实现产品更新优化、加速推向市场,打造底层技术协同应用的“试验场”,并形成应用场景支撑前沿技术迭代升级、津冀落地转化的联动机制。

聚焦重点区域,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利用“两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策叠加优势,积极引导“三城一区”协同联动。办好中关村通州园,打造产业园区品牌,引领创新*策先行先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结合现有产业区域布局,围绕运河商务区建设,重点针对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领域,培育、引进、升级一批标杆机构,开展人才、知识产权、投融资等服务;以张家湾设计小镇为承载,推动设计人才工作站、未来实验室建设,吸引优质设计企业、知名设计师及工作室集聚,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打造设计之都新平台;依托环球影城发展,结合当地娱乐及周边行业,形成全面融入媒体、消费电子等多领域的多元文娱科技产业发展格局。

顾瑾栩介绍,城市副中心将以建设世界智慧城市典范为目标,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强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实现全场景智慧,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提升市民获得感”。

支持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应用与全域创新。支持城市副中心聚焦发展智慧城市衍生产业,探索由*府部门提供产业应用场景,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毛遂自荐”等机制供给解决方案,打造灯塔标杆项目,借助城市副中心城市建设打磨一批底层技术,待成熟后复制到全市全国,培育一批深植北京、服务全国的智慧城市创新企业。

加快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底座。城市副中心将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实现5G全域连续覆盖,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在市*交通、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统筹布设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感知设备,打造百万级城市治理“神经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泛在感知网络。建设智慧杆塔,实现多种设备和传感器“一杆多感”综合承载。融合基础地理、建筑信息等数据开展三维城市建模,打造数字孪生城市运行底座,开展数字孪生城市应用试点。

营造数字智能的宜居宜业环境。指导推动建设智慧生活实验室,将公共设施、生活、环境等各领域智慧应用进行有效集成,为市民提供全新应用体验。推进城市副中心城市大脑建设,通过泛在智联的各类传感器,推进“规建管运”一体联动,实现对城市运行态势的动态感知,并驱动部门业务流程优化。推进*务服务“一网通办”,大力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大部门间数据共享,促进*务服务减流程、减材料,提高*务服务效率,实现*务服务全在线、高频服务“一次都不用跑”。

刘斌介绍,北京市文旅局将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亮点板块。

擦亮大运河文化金名片。传承发展好大运河千年文脉,挖掘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推进大运河文化沿线非遗文化资源系统保护,完善非遗项目名录,支持沿线城市联合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将运河文化作为艺术创作扶持的重点题材,加大对以《京城大运河》为代表相关精品艺术创作扶持力度。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好大运河文化数字展览展示工作,拓展运河文化云上虚拟体验空间,推进大运河文化艺术馆项目建设,多点布局大运河文化体验中心。加强沿线城市合作联动,执行京浙文旅合作框架协议,办好“京杭对话”、“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沿线城市非遗联展”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讲好运河文化特色故事;以大运河国际文化艺术周等品牌活动为支点,着力推进与世界各地运河城市的友好合作,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运河文化传承展示的核心节点。下好“通航棋”,做火“水系游”,系统整理通航河道水系文化资源,开发精品线路,打造水上旅游品牌产品,让运河文化依托水道水系“走起来”“活起来”。

塑造品质文化生活高地。支持城市副中心创建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探索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渠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试点,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城市副中心集聚,打造首都品质文化生活的示范样本。全力推进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建成并高水平运营,将其打造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结合通州老城双修和城市副中心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短板,织密文化旅游领域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利用改造升级腾退空间,建设老百姓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进城市副中心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智能化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云、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智慧旅游地图等高科技应用场景在城市副中心落地,构建全天候、立体化、多领域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群。推进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和公益演出配送体系向城市副中心延伸,构建惠民服务的末端微循环服务体系。率先在城市副中心探索实施公共艺术百分比*策,把文化植入街区改造、社区更新和环境整治等方向,推出一批有国际形象力的公共艺术杰作。加快在城市副中心培育一批文化新空间,遴选更多有潜力的文化主体进入首都网红打卡地品牌矩阵,做出一批文化旅游体验示范基地项目。

支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十四五”时期建成城市副中心剧院和图书馆项目,并做好项目高水平运营工作,打造首都文化新地标。做好城市副中心纳入全市“三个一百”重点工程文旅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持续推进环球主题公园二期项目、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等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履行环球影城项目服务管家职能,发挥项目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全力做好项目运营衔接,力争今年精彩开园。支持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释放环球主题公园外溢效应,带动区域全域旅游建设发展。用好“两区”建设契机,将通州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对外开放前沿阵地,落地落实已有*策,优化国际营商环境,推动一批国际级文化旅游项目、跨国文化旅游集团和行业头部企业在区域落户,探索前沿开放*策试点项目,增强区域在国际文化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吸引力。

构建区域文旅品牌矩阵。打好运河文化旅游牌,配合城市副中心境内全线游船通航,开发高品质的水上项目、文化活动和精品线路,形成水上文化旅游带。发展运河主题旅游,支持精品运河文化节庆活动落地城市副中心,推出一批运河亲子研学、水岸休闲度假和文化探访路线等品质旅游项目。打好生态健康旅游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绿带、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和城市绿心,打造市民和旅游者共享的公共游览空间。推进京郊精品酒店和星级民宿在城市副中心布局发展,拓展区域旅游承载能力,构建京西南休闲度假旅游功能板块。打好产业联动旅游牌,加强城市城市副中心老旧厂房、老城腾退旧址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历程等独有的城市记忆遗址保利开发利用,发展一批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文创旅游产业园区,打造北京城市复兴地标。在城市副中心新建一批文化旅游时尚消费休闲空间,发展高品质文商旅综合体验中心,形成“文化商圈”。支持国际文化节庆、赛事、展会等在城市副中心永久落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顶级文化交流平台,做强做大高端商务会展旅游,推出北京入境游高含金量必打卡地。打好文化旅游融合牌,发挥环球度假区、台湖演艺小镇和宋庄艺术小镇的联动效应,吸引国际演出项目、文化体验项目和智慧文旅场景在城市副中心首演首发,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首都时尚文旅消费的首站。依托台湖演艺小镇,引进剧本创作、舞美“智”造、演艺经纪、版权交易等关键产业环节,形成聚集效应,构建全产业链运营的良好生态,打造品牌戏剧节,点亮区域演艺经济。

王颖介绍,金融业是引领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直以来,市金融监管局高度重视城市副中心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加大对城市副中心的支持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

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一百亿元。年,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一百亿元,同比增长3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9.6%。在财富管理方面,年以来,华夏理财、汇泉基金、上田八木货币经纪公司、农银金科、北创绿色低碳科技基金等一批标志性机构在城市副中心落地展业。“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永久落址城市副中心,已连续三年在城市副中心举办,为财富管理领域高端交流与深度合作搭建了平台。北京国际财富管理研究院落地,举办“财富中国领袖”首期班。

在绿色金融方面,北京环境交易所更名北京绿色交易所并迁址城市副中心,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美绿色基金管理公司等在城市副中心设立。年城市副中心银行机构共发放绿色信贷超笔,贷款余额达到亿元;城市副中心新奥燃气投资公司成功发行首笔50亿元绿色债券。成功举办年绿色金融国际论坛、第二届中国资管行业ESG投资高峰论坛、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绿色金融国际交流进一步深化。

在金融科技方面,融合云链、农银金科和路孚特金科等12家金融科技类公司在城市副中心落地。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与监管创新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聚焦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特色智能金融应用场景试验区亮相城市副中心。

“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聚焦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重点业态,提升金融产业发展能级,构建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加强*策创新保障。对标国际标准和先进规则,为城市副中心金融业发展储备更多创新*策,支持城市副中心在加快财富管理行业创新发展、支持外资机构获得更多业务资质、境内外市场资金和产品联通、丰富产品种类等方面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机会,打造金融开放的前沿高地。

持续打造全生态体系。支持城市副中心在运河商务区建设财富管理聚集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支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公司等在城市副中心设立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机构,引入境内外优质私募基金、家族信托、家族办公室等机构,发展财富管理相关专业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机构,推动业态集群发展。举办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打造成财富管理领域高端交流平台和深度合作平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财富管理行业规范发展和人才培养。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结合金融领域*策发布、重大项目落地、重大活动举办等,加大对城市副中心营商环境、金融*策优势的宣传,积极推介北京发展财富管理的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巨大市场潜力。联合开展国内国际招商引资活动,推动一批国内外一流财富管理机构入驻。

打造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措施。将城市副中心作为绿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加强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沟通,争取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策措施优先在副中心试点,积极落实各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任务。加强副中心绿色金融功能建设。推动绿色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向城市副中心聚集。在城市副中心发展各类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探索在城市副中心实践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以绿色金融精准支持城市副中心产业升级。高水平建设北京绿色交易所。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和完善北京绿色项目库和全国绿色项目库,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积极谋划国际绿色项目库。配合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积极推动依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国家自愿减排(CCER)交易中心。推进绿色金融对外开放。支持在城市副中心举办绿色金融国际论坛、绿色金融暨碳中和高峰论坛、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全体会议等活动,持续提升首都绿色金融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杜娟)

来源:中国日报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