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修铭的《注意力经济——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一款产品或服务是免费的,那么你并不是顾客,而是产品,因为它会将用户当成产品卖给广告主。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广告的历史就是贩卖用户注意力的历史。
免费模式的鼻祖:《纽约太阳报》靠刊登广告的赢得市场
报纸最早是一种服务于高端人群的产品,在20世纪30年代,纽约市最为权威的报纸是《信使晨报和纽约问询报》,这份只有4页内容的报纸在只有30万人口的城市中发行量只有份,售价高达6美分,在当时它属于一种奢侈品,它们主要面向的是纽约市的商业与*治精英,大多数纽约普通人根本不读报纸。
当时只有23岁的本杰明·戴想出了一个创意:发行售价只有1美分的报纸,他有信心能比那些卖6美分一份的报纸吸引更多的读者。但这个创意充满风险,他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报纸,就必须想办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更多收入,这个方式就是——广告。戴认为虽然他的读者认为自己是他的客户,实际上却是他的产品,他要靠售卖用户的注意力去获得广告费。
“本报的宗旨在于,”他写道,“以每个人都负担得起的价格,向人民大众展示‘所有当天的要闻’,同时为广告宣传提供一种优势媒体。”
戴的这个创意,后来成为所有纸媒的商业模式,低价出售报纸,靠刊登广告获得利润,同时让曾经只属于“高富帅”阶层的商品,变得普及化。
在移动互联网来临之前,很多北京人在坐地铁时可能记得一个报纸叫《信报》,这个报纸不要花一分钱就能获得,报纸内容为少量新闻信息和大量广告,信报将这个模式做到极致——免费发放报纸,靠广告盈利。
猎奇新闻助推报纸发行量大涨
《纽约太阳报》一战成名,出版的第一天就卖出了多份,但是报纸仍然在亏损之中,戴即时的模式其实是一种循环,发行更大量的报纸——更多人买报纸——赞助广告随着读者增多而增多。这与现在互联网企业积累更多用户,从而靠广告赚钱异曲同工。
为了推高销量,《纽约太阳报》开始报道更多猎奇内容,“酒*、打老婆的人、骗子、小偷、妓女,还有光顾妓女们的嫖客”。
这样的新闻报道为戴赢得了读者,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报纸每天的发行量就达到了数千份,对当时的主流报纸构成了威胁。《纽约太阳报》印刷量越来越高,直到开始盈利。
戴的模式被更多天才商人注意和借鉴。
《纽约先驱报》于年开始发行。从一开始,《纽约先驱报》就形成了擅长报道暴力死亡的特色。据统计,这家报纸在出版头两周就报道了“三起自杀、三起谋杀、一场导致5人死亡的大火、一起导致受害人掉了脑袋的事故、对法国用断头台执行死刑的介绍、费城发生的暴动以及半个世纪前约翰·安德烈(JohnAndré)少校的死刑”。
报纸需要通过免费事物来吸引注意力,然后获得高发行量。激烈竞争之中,越是夸大其词、耸人听闻、肆无忌惮的另类内容,越是可以吸引注意力,也就能获得更高的发行量和收入。这与今天充斥在各大新闻APP上的垃圾信息没有本质区别。
假消息赢得注意力
年《纽约太阳报》刊登了一则头条消息,报道了著名科学家约翰·赫歇尔爵士的“重大天文发现”。这个发现报道了一个奇人。
“(他)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月球表面上的物体,相当于用裸眼从码的高度俯视地面物体”。在接下来的几周中,《纽约太阳报》分5期对赫歇尔的发现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声称他观察到月球表面布满了前所未见的大海、峡谷和红岩石柱,还有月球树,此外还有“巨大无比、看起来有些类似长在英国教堂墓地中的红豆杉”。但是赫歇尔最大的发现是月球上存在生命,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长翅膀的巨大生物,要不是它们生来就能在空中飞翔,简直和人类看起来差不多。
这一系列报道引起了轰动,首批印制的报纸销售一空,这一报道最终助推《纽约太阳报》一举将发行量提升到了超过19万份。
低价报纸获得众多用户,然后将用户注意力卖给广告主,这个模式成为纸媒的标准模式。在互联网来临之前,大部分的报纸售价不足1元,如果没有广告,报纸当然是很难做下去的。如果说报纸还象征性地收一些费用的话,那么互联网则将新闻完全拉到了免费时代。
从美国的雅虎到中国的四大门户,它们自诞生起新闻基本上就是免费的,同时网站上充斥着大量各种各样的广告,包括Banner,条幅,文字链广告等等。同样,它们在过程中也运用各种高吸引力新闻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