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娜来源丨闲时花开(ID:xsha)
我不完全信奉某些理论,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媒体,能花费更多的笔墨,鼓励人们好好活着。
01
两个多世纪前,德国大文豪歌德出版了一部小说,叫《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本小说曾轰动一时,但故事以主人公维特自杀而告终。
这书,让歌德名声大噪,不幸的是,它却在欧洲引发了一阵前所未有的自杀潮。
统治者们基于安稳的需要,曾一度把《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两个多世纪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斯,跟踪调查年至年美国的自杀数据后,发现每当自杀事件坐稳新闻头条,其后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就会比正常情况下增加了58人。
这就意味着,每条头版的自杀新闻,会杀掉58个原本能活下去的人。
菲利普斯的研究
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维特效应”,并严厉警告那些大肆炒作自杀消息的编辑记者们:
当你们端出一盘盘流淌着鲜血和悲观的新闻快餐时,也正在将那些有模仿倾向的绝望者,引向不归路。
某种意义上说,你们在间接地杀人。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维特效应”开始谈起。
02
如果你是个对社会热点,保持高度敏感的观察者,你将会发现这样一个错愕不及又重复上演的现象,那就是:
某一个时间段内,灾难事件是成波来袭的。
它们就像提前商量好了一样,夺走无辜者的性命,制造极端性的悲剧,让原本岁月静好的人们,在恐慌不安中失去理性。
比如,这段时间。
这段时间的悲剧,要先从在涠洲岛两个失联女孩说起。
9月初,短短一周内,两个美丽的姑娘,先后在广西北海涠洲岛失联。
广西涠洲岛
一个22岁,是四川珙县的一名老师,自拍照里,她掩饰不住的开朗和美丽,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欢喜。
但9月1日,她给妈妈打过电话后,消失在客栈附近的监控录像里。10天后,她的尸体被发现,警方调查后,认定是自杀。
另一个19岁,是名高考生,没和父母打招呼自己去了涠洲岛,留下一封疑点颇多的遗书后,惊慌失措地消失在监控里。
直到今天,家人还没有找到她。10月16日公布的一段新发现的视频中,她曾背着包,独自一人在海边徘徊。
同一地点发生的这两起悲伤事件,很快就登上了封面新闻和头条热点,并因“女孩”“自杀”“遗书”“抑郁症”等刺人眼球的词汇,长久霸占各大平台的热搜,久久无法冷却。
非常遗憾的是,紧接着,就发生了更多悲剧性事件:
●欢腾祥和的“十一”过后,人们还没有从慵懒欢庆的氛围中缓过神儿来,10月10日晚,无锡就发生高架桥侧翻事件,灾难从天而降,3死2伤,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