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曾经老北京的广场舞,是秧歌环京津新
TUhjnbcbe - 2023/8/12 20:06:00
治疗白癜风最新最佳最好的方法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375991.html

扭秧歌(图源网络)

北方过大年,最喜扭秧歌。秧歌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明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秧歌”的起源,据说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以唱歌来减轻面朝*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这一风俗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秧歌分为高跷秧歌和地秧歌两种。高跷秧歌也称大秧歌,演员脚底下绑着三四尺长的木棍,身穿戏装,除了边走街边演唱,还要表演各种惊险动作,如摔叉、朝天蹬、翻跟头、拿大顶等,个个身轻如燕、如履平地,真可谓“高跷秧歌夸捷足,群儿聪臂欲升天”(《燕京岁时杂咏》)。

图:《旧京社戏图-高跷》

北京大栅栏地区的五斗斋高跷秧歌最负盛名,因该花会的创始人居住在五斗斋(今佘家胡同内),故取名五斗斋高跷秧歌。五斗斋高跷秧歌会原称“万寿无疆、随意乐善、太平歌唱秧歌老会”,起会于清乾隆年间。在为慈禧六十岁祝寿表演时,慈禧对秧歌中“小头行”的表演十分赞赏,特赐“太子冠”取代原本的“孩儿发”,五斗斋高跷秧歌从此名声大振。

延至清末,由艺人宝三、项六、焦文汉为会头,参加过各种庙会活动。十余年前,笔者曾在“厂甸”庙会看过他们的表演,一群年轻的小伙子,身手敏捷,表演的怀中抱月、蝎子摆尾、跳桌子、搭架子山,令人叹为观止。

地秧歌在北京各个区县都很普及,小红门地秧歌是北京地区保护最完整的传统秧歌会,原名为“左安门外红寺村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秧歌的情节内容由《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情节发展而来,表现了宋江、武松、鲁智深、孙二娘等英雄人物。

小红门地秧歌(图源网络)

现在大街上、公园里流行的是广场舞,可在十余年前最流行的是扭秧歌。当年我娘扭得上瘾,还专门和老太太们去买秧歌服装、彩绸、彩扇、头花,她们表演时,还命我去拍照留念。岳母也一样,锣鼓点一响就兴奋,不扎绸子也想扭。

扭秧歌的伴奏乐器是唢呐和锣、鼓、镲,常用的曲调是《小开门》《开门红》《满堂红》《刮地风》《大姑娘美》《大中国》等,但流传最广,最脍炙人口的,就是传统的《秧歌调》了。

我爹说,他年当兵,从长春调到了北京城。那时北京刚解放不久,人人意气风发,干劲十足,一片热火朝天的新气象。他从大街上听到古城人民唱的《秧歌调》:“农人早起庄稼好,一年四季吃得饱。全家老少乐逍遥,大家来唱秧歌调。秧歌调,踩高跷,秧歌秧歌扭秧歌,大家来唱秧歌调......”北京顺义抗战民歌《送郎参*》用的也是《秧歌调》:“正月里来正月正,情郎参*真英雄,小妹今天来欢送,一心参*最光荣......”东北还有一首民歌《八路*,真正强》也套用了《秧歌调》;歌星高枫90年代创作了一首著名歌曲《大中国》,头一句“我们都有一个家”,借用的同样是《秧歌调》的第一乐句,一点没改动。

由此可见,秧歌调是北方最家喻户晓的民乐,鲜明又欢快,热烈又喜庆,填词就能唱。年节喜事,欢唱歌舞,离不开传统的《秧歌调》。

文丨陈伟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经老北京的广场舞,是秧歌环京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