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每一个比赛项目对气象条件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精准的气象预报至关重要。2月9日,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以“太阳照常升起”为主题,邀请了3位嘉宾揭秘气象保障里有关监测、预报和科技创新的故事。
延庆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延庆区气象局副局长张曼
“降雪、气温、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不仅对冬奥会赛程安排和比赛成绩有直接影响,甚至关系到运动员的身体和生命安全。”延庆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延庆区气象局副局长张曼介绍,为做好延庆赛区服务保障,北京市气象局组建的团队不仅在“十里不同天”的海陀山建设了17套自动气象站、4套便携自动气象站的地面监测系统,还在赛区建设了S波段天气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的垂直监测系统,完成了延庆赛区周边38套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改造工作。张曼透露,这个“三维、秒级、多要素”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是目前冬奥会历届赛事中最为稠密的监测站网。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副院长陈明轩
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内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冬季风主导的气候条件下举办的盛会,相比海洋性气候,出现大风、低温、寒潮等极端天气的可能性更大。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副院长陈明轩介绍,经过近四年科技攻关,冬奥气象科技团队研发出了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多源气象数据快速集成融合模型、大气涡流尺度数值模拟计算模型,还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形成了冬奥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睿图-睿思”。
“年夏奥会时,我们能做到3公里的网格、1小时更新的预报,在国际上已经较为领先,而这次冬奥会却达到了百米级网格气象预报,24小时预报实现10分钟最新一次,这是一次质的飞跃。”陈明轩说,这不仅是“百米级”业务预报技术和人工智能预报技术服务首次服务冬奥气象保障,多项技术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核心技术做到了完全自主可控,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可以为国际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中国经验。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冬奥开闭幕式预报服务保障团队队长翟亮
在冬奥赛事中,让赛事主办方、运动员等及时了解气象信息,天气预报员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气象预报服务保障团队队长翟亮,和十几位队员刚刚完成鸟巢的服务保障工作。1月份以来,气候中心就开始对开幕期间天气的分析和预测,每三天会更新一次气候预报。1月15日以后进入到中短期预报范围,一天两次发布鸟巢区域的精细化、多要素气象服务产品,报告未来天气趋势,从24小时到72小时是逐三小时发布。开幕式当天,预报产品进一步细化,从当天6点开始逐小时更新产品和服务,等到正式开幕后对于实况和预报的更新频率还增加到半个小时、十分钟一次。
“双奥之城·看典”是北京新闻中心的一项重要互动展示活动。活动自2月1日起开始持续至2月20日,每天举办一场直播,邀请多名嘉宾结合自己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学习在北京的切身经历,讲述在其个人视角下真实感人的北京故事,阐释北京在经济、*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成果和发展成就。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任珊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