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BBC出伦敦记二线城市的新媒体中心崛
TUhjnbcbe - 2024/4/6 15:15:00

图丨1/6图片工作室

一、故事缘起:“豪门下嫁”,从一场BBC的大迁徙说起

说起英国广播公司BBC(以下简称BBC),应该没有人会感到陌生。

作为英国媒体界的“老牌贵族”,BBC从年成立以后便一直稳立在伦敦。从年开始,受制于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的压力,BBC开始寻求改变——将一部分功能迁出伦敦[1]。

年,在英国西北发展署、索尔福德中央再生公司、曼彻斯特市议会和皮尔集团(ThePeelGroup)的共同策划与开发下,BBC开始了向远居二线的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码头为期36周的大规模搬迁,将5个部门一次性全体迁入曼彻斯特[2]。

曼彻斯特BBC总部

当时,BBC已有包括儿童、体育、未来媒体、BBC广播五台(BBCRadio5)、BBC早餐、宗教、英国BBC爱乐乐团、地区性电视与本地广播服务等在内的26个部门、约名员工搬到了媒体城[3]。媒体城承担了BBC总部60%的职能[4],是真正意义上的BBC总部。

在BBC迁来不久,老牌媒体的“头雁效应”就彰显出来,英国独立电视台(以下简称ITV)、爱立信、卫星信息服务(SIS)等知名媒体公司也相继入驻,曼彻斯特的媒体集群初步形成。

在BBC“老牌豪门”的“出伦敦记”中,曼彻斯特成为最大的获益者。毕竟在此之前,曼彻斯特一度被人嘲讽为工业废弃地,其中区位偏远的索尔福德区是典型的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持续外流,乃至来此工作的人都有被放逐的失落之感。BBC彻底改写了曼彻斯特的命运——英国媒体城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数字媒体产业中心,每年为当地经济的贡献超过2亿英镑[5]。

BBC带来的新产业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为曼彻斯特导入了大量新人口,目前,在曼彻斯特约有人活跃于创意数字化媒体技术行业[6],由此带来大量的办公、就业、居住等需求,使得曼彻斯特成为投资人青睐的新热土、媒体人向往的新乐土。曼彻斯特似乎看起来是一个天生的幸运儿,轻轻松松就“嫁入豪门”。

事实上,BBC和曼彻斯特的结合是一场两情相悦的“姻缘”——曼彻斯特充分把握住了新媒体时代下BBC转型的契机,围绕新媒体时代产业和人群的特点,为BBC量身定制了一方理想家园。

配有显示屏的曼彻斯特BBC总部广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BBC虽是“下嫁”,却是觅得妙人儿的幸福联姻!

二、姻缘解密:投其所好,曼彻斯特的“求偶攻略”

曼彻斯特是如何讨好“心上人”的呢?BBC之所以迁出伦敦,是因为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数字化浪潮给身为传统媒体的BBC以重大冲击。时代变了,媒体的特性也变了,媒体企业和媒体人所需要的成长土壤也随之改变。英国政府在年春发表的决定BBC前景的《皇家宪章审查绿皮书》中提出,在原先五大宗旨的基础上,BBC要“带动英国广播电视业的数字起飞,成为数字时代的业界领导者”[7]。

BBC顺应转型大势,试图甩掉以往伦敦的腐朽老气包袱,打破封闭枷锁,跳脱原来的限制尝试新东西。曼彻斯特便投其所好、供其所需,从产业和城市上双双发力,为企业造平台,为人造城市,于是抱得“豪门”归。

1.笼络B端——媒体企业的“共享平台城市”

二线城市发展新媒体中心的核心是吸引以面向企业端(以下简称B端)用户的企业的聚集。对于曼彻斯特而言,要吸引BBC,首要任务便是研究新形势下“老豪门”的新诉求,“了解她才能取悦她”。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逐渐遍地开花,媒体间竞争趋于白热化。相比原来BBC在电视和广播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21世纪伊始,英国电视频道的数量已经增加了不止一倍——已超过个[8],电台的数目超过个[9]。

此外,人们通过计算机和手机等新的方式收看与收听节目,新的互动节目带给变动中的观众和听众全新的体验。自身的垄断被打破,BBC不得不进行业务重组,并从“闭门造车”转而寻求合作共赢。

节约成本的考虑也使得BBC希望通过开放合作以实现“瘦身减负”。BBC作为公共广播服务机构,资金主要来自每年向公民收取的执照费、部分商业性收入与极少部分政府资助。

雪上加霜的是,年以后BBC的电视执照费被冻结,且政府的财政补贴也日益减少。身家全部在伦敦的BBC,面临着高昂租金、尾大不掉的压力,正尽一切可能为自己减负,力争每年节约数百万英镑的预算[10]。除大规模裁员(至少裁掉个工作岗位,所占比例超过BBC总共2.8万名员工的1/5[11])、停播部分传统节目,BBC一直在寻求“搬家”机会。

数字化媒体时代,“制播分离”带来的去中心化趋势,为广播电视企业迈出一线、进军二线提供了可能。年伦敦奥运期间,虽然比赛场地都在伦敦,但BBC有60%的奥运新闻都是从媒体城发出的[12]。

新媒体带来的跨区域发展机遇下,BBC开始从根本上转变自身角色,从强势掌控一切的“渠道商”变为开放式合作的“平台商”,不再独立掌握内容制作的所有环节,而是将它们打散外包给一些独立制片公司,以期最大化降低成本。

总之,新媒体时代下,企业变了——“共享”成为新媒体产业的新诉求。在先天的低成本优势上(曼彻斯特的房价也仅为伦敦的三分之一[13],曼彻斯特更是为BBC等龙头企业搭建了四个极其重要的开放、共享的产业平台。

(1)服务共享平台——为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站”。曼彻斯特为BBC等巨头提供了全环节的外包服务。

曼彻斯特引入了一系列的数字化媒体服务供应商,从内容制作、技术支持、后期制作、媒体存储管理等各个环节为巨头企业输送服务,助其“减压减负”。

最知名的要数欧洲领先的媒体系统集成商“码头10号(以下简称Dock10)”工作室,为龙头企业提供全面周到的一站式“保姆服务”。Dock10不仅为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制作空间,甚至连邀请专业观众等额外服务也一并包揽。它还引入了专业化的后期制作团队,为媒体节目的后期制作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制作完成后,Dock10还为都市文博区在此创作的媒体节目提供超大容量、安全方便的媒体存储和数据处理服务,为企业免除后顾之忧。

至今,《英国好声音》(TheVoiceUK)、《足球聚焦》(FootballFocus)、《百货店奇遇记》(AreYouBeingServed?)等众多节目已经在Dock10完成制作并播出。

曼彻斯特还加速孵化企业,形成围绕巨头、众星拱月的中小企业“卫星生态网络”。曼彻斯特充分把握BBC开放转型所释放的产业机会,引入孵化平台,培育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更坚实的产业服务支撑。

典型如欧盟赞助、设立的“着陆(TheLanding)”孵化器项目,规定必须是从事数字或媒体创业产业的中小企业才有资格入驻,在大公司客户和小企业之间搭建桥梁,通过举办科技媒体相关的各种活动促进双方合作。

此外,索尔福德还设立了媒体企业发展中心,为媒体创意企业提供公共实验室、信息交流、人员培训等孵化服务,以鼓励和帮助创意企业的成长。

(2)设备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轻装上阵的“硬件库”。

BBC在减负过程中,也不再自持演播室这种重资产、高投入的硬件设施,而探索轻资产运营的可能。曼彻斯特瞄准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了设备租赁共享平台。

Dock10中建设了英国最大的独立制作中心,其中包括7个设备顶尖的高清摄影棚,最大的规模有平方米[14],与BBC、ITV等制作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场地租赁。

在孵化的企业中有一家叫作“锐利项目(SharpProject)”的项目也通过向大公司提供高精尖的工作室(Studio)租赁服务,既为旗下扶持的中小企业创造了和大客户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又让龙头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大幅度提高设施利用和周转效率。

(3)开放办公平台——为企业营造无边界的“工作生活方式(WorkLifestyle)”。

BBC打破枷锁的一个重要尝试是希望开拓新的办公模式。过去伦敦总部的办公室不同部门彼此分隔,不干涉,也不往来。获得政府规划许可的皮尔集团在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码头设计BBC的办公大楼时,以交往导向的开放办公环境,加速了企业内的关系触媒。

BBC的办公楼(QuayHouse)号称“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钉在地上的”[15],这里的空间完全连通,员工可自由流动办公。随处可休憩的座椅,跳跃的色彩设计,让员工们享受到家一样的舒适办公环境,大大促进了创意想法的迸发和碰撞。

曼彻斯特BBC总部办公空间

(4)人才共享平台——为企业输送即插即用的“人才优盘(USB)”。

新媒体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依赖性较强,高流动性的环境尤其对短期人才需求较大。曼彻斯特政府首先扩大人才池,先后引进了索尔福德大学、索尔福德城市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视音频技术、新闻学、动画、游戏等新媒体相关课程,为周边企业输出高质量人才。

更重要的是,以企业为“主机”,以学校为专业存储的“硬盘”,在两大端口之间建立“人才优盘(USB)”传输线,人才可即插即拔、自由取用,校企之间也可实现双向的信息互联。

以索尔福德大学为例,它与BBC合作开展了培养广播电视工程师的“学徒计划”,学徒可获得为期三个月的工作实习机会,以战代练。通过校企联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又大大满足了企业对短期人才的需求。

曼彻斯特通过紧抓BBC等B端媒体巨头转型的“共享”需求,从服务、设备、办公、人才等方面为BBC、ITV等提供全方位的共享平台,从而形成了一片“水草肥美”的新媒体产业成长沃土。在巨头之外,还吸引了多家中小型媒体企业的聚集[16],构建了链条开放的媒体产业生态。

2.收服C端——新媒体人的“秀场舞台城市”

新媒体的传播对象是“个体用户”(以下简称C端用户),用户带来流量,流量产生效益。这决定了新媒体中心的打造必须采用“C端思维”,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城市。曼彻斯特除要取悦BBC外,还要征服“老豪门”的“新用户”。

传统媒体时代下,媒体和用户的关系是单向化的,消费者用户被动接受来自生产者(报纸、电视等的编辑、制片人等)和传播者(电视台等)的信息灌输。而新的互联网技术下,信息传播的固定链条被颠覆,人人都可以是生产者,人人也都是传播者,此谓“众媒”。众媒时代下,新媒体用户需求表现出三大特质:

第一,人人可参与。你可以自己动手做(DIY)一个自己的专属电台节目,也可以随时成为网络主播,直播自己的生活……新媒体为“草根秀”提供了参与和展示的平台。

第二,人人可表达。你可以在脸书(Facebook)上表达对某个事件的支持,也可以在照片墙(Instagram)上自由分享照片,新媒体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可发声的“麦克风”、可展示的“照片墙”。

第三,人人可传播。每个人在扮演信息源的同时,也充当着传媒介质,加速信息的二次传播,如点赞、转发等行为。借助新媒体人和用户个性化参与、多元化展示、爱秀爱分享的特质,众媒时代下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曼彻斯特没有简单地将索尔福德媒体城打造为一个只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地,而是充分抓住了新媒体C端用户的特点,为他们营造了一个随时可参与、随处可展示的“秀场舞台城市”。

(1)城市即“摄影棚”:公开户外录制,强化参与的“现场感”。

媒体城在户外预留了大片的开放空间,包括媒体公园、多功能广场等,除满足市民的日常交往和休闲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将“秀”写在脸上——节目录制被搬到户外,发布活动被搬到户外,不仅将新媒体产业的气质外化于形,为媒体城贴上了鲜明的标签,也制造了人气。

处处可拍摄。

媒体城开阔的户外空间、时尚的楼宇设计、优质的环境为节目拍摄提供了最佳场地和背景板。游走在媒体城,经常可以偶遇各式节目的拍摄团队。英国时尚达人古克·温(GokWan)的服装秀、英国好声音、铁人三项等众多节目和比赛都在户外完成了录制。通过处处可拍摄,传统的封闭节目制作变得透明化,城市俨然变成一个露天大摄影棚。市民和游客与电视中的名人近在咫尺,亲眼看见节目录制过程,从而获得一种“现场参与感”。

处处可发布。

媒体城宽广的空间为各种媒体事件、时尚发布、大型集会的举行提供了场所。为了满足实时发布需求,广场上设有双面电子屏。还点缀了多处座椅,让人们可随时驻足观看。在夜晚,射向夜空的盏计算机控制LED探照灯、引人注目的20米高雕塑照明杆[17],更是化为酷炫背景,大大提升了夜间活动的魅力。

(2)城市即“探秘地”:旅游特色植入,促进二次传播。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链,使得用户和传媒企业之间“可望不可即”,只能观瞻到台前的“光鲜”。新媒体时代下,C端的用户渴望亲近B端的“幕后”,获得互动式、参与式的深度体验。结合此种趋势,媒体城和BBC等企业合作,把封闭的龙头企业变成了面向大众的旅游景点,让新媒体后台不再神秘!

推出探秘之旅,近距离感受节目制作流程。媒体城将知名企业串联成线,打造媒体城互动体验式旅游(MediaCityUKInteractiveTour),并实行一站式通票游览。游客可参观广播六台音乐频道(Radio6Music)、BBC早餐、BBC体育等工作室,亲眼看见新闻是怎么产出的。

还可以在BBC旅游(BBCTours)互动工作室,成为天气预报的主持人,制作自己的天气新闻,或者体验到令人兴奋的互动广播剧体验。对于其中的儿童和家庭人群,还可走进BBC儿童频道(CBBC工作室),触摸热门少儿节目的道具,或者变身为“小小播报员”。

曼彻斯特媒体城户外拍摄现场

制造参与节目机会,让素人变“网红”。

BBC向媒体城开放渠道,游客可以报名成为所喜爱节目的观众,由此吸引了不少粉丝远道而来。除此之外,有才艺者还可以参加《不可能》(Impossible)、《省钱购物指南》(Shopwellforless)、《一周卖掉你的房子》(Aweektosellyourhouse)等各类“真人秀”节目,展示自我。

复制影视场景,发展剧情旅游。

在ITV电视台播映的《加冕街》,是英国电视史上最“长命”的连续剧,收视率稳居前二,广受大众欢迎,甚至被英国女王视为最喜欢的连续剧。故事发生在虚构的“威瑟福德”小镇和“加冕街”中,节目拍摄主要都是在搭建的片场中完成。

但因为演出太过轰动,且四十年中从未中断播出,媒体城在索尔福德码头打造了一条真实的加冕街,在剧情拍摄之外,还成为粉丝们的朝圣旅游地。粉丝们可参观幕后场景,在流浪者归来酒吧(RoversReturn)照相留念,聆听剧中故事,并了解这部全世界仍在播出的最长肥皂剧的各种信息。

媒体城通过一系列的旅游化打造,吸引了众多粉丝和游客到此一游。参观之后,游客往往会在旅游网站、社交媒体上分享感悟和上传评价,又加速了媒体城的二次传播。媒体城获得了猫途鹰网站年的旅游卓越奖,成为知名旅游目的地。

(3)城市即“大舞台”:全域秀场空间,随时随地秀自我。

除将新媒体产业外化于形外,媒体城还将新媒体技术渗透进城市日常休闲生活,以酷炫的新媒体技术打造多重秀场景,为新媒体人提供潮玩酷炫的数字生活体验。

随时随地的“生活秀”。

在媒体城,市民和游客可以换着花样秀生活。在帝国战争博物馆,除享受融合声光电技术的多媒体视听盛宴,特定时候,博物馆还摇身一变成欢乐的市民休闲中心,市民可在此举办宴会、派对等活动,在3D投影的巨幅影像秀——“TheBigPictureShow”中定制自己的浪漫影像。还可以在劳里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广场前的美食集市上,小试牛刀,秀出自己的厨艺。

随时随地的“美拍秀”。

在政府主导下,索尔福德码头每年都会举办光波艺术节(LightwavesDigitalArtFestival),设置丰富的新媒体景观艺术装置,成为人们争相合影的对象。名为“侵入(Intrude)”的巨型充气兔子装置成为最受欢迎的合影“网红”之一。

这些作品同时非常注重和市民的互动,激发市民的表演欲和展示欲。如作品《镜子大教堂》(CathedralofMirrors),外观看起来像大教堂内的彩色玻璃窗,内部装有运动传感器,根据人们的运动会变换色彩;作品“张脸和地点(FacesPlaces)”秀出了张搜集而来的曼彻斯特面孔和地点的照片。人们在参与之余,纷纷拍照留念,在网上纷纷刷屏。

总之,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产业表现出强烈的“众媒”属性。在C端思维下,曼彻斯特通过在城市搭建各种“舞台”场景,让新媒体人纷纷“登台唱戏”,充分释放爱玩爱秀的天性,秀出自我,秀出个性,从而成功地锚固了这批BBC为代表的新媒体人,并吸引了更多的新媒体用户聚集。

曼彻斯特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敏锐地捕捉到新媒体时代下老牌豪门BBC的转型需要,精准地挖掘了新时代下媒体企业和媒体人的需求,从“一无所有”到辛苦深耕,终于迎娶“豪门”,成就了新媒体行业的一段传奇佳话。

在中国,新媒体产业快速成长,去中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去中心化的过程,也是形成新的新媒体中心的过程,对二三线城市来说是重大机遇。

国内如央视、地方卫视等如BBC一样的传统媒体巨头,在新媒体的冲击和挤压下,也在纷纷转型。但“老豪门”外迁毕竟千载难逢,可遇不可求。受制于国内现实,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或许并不能如法炮制曼彻斯特的好运气。但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新媒体行业的重新洗牌,越来越多的媒体“新豪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占据着半壁江山,自身拥有着强大的产业资源并存在外溢可能。

不同于国外消费结构固化下媒体产业有限的创新,如BBC这样基于媒体产业特色与需求的更新升级,国内新媒体产业的成长更加大刀阔斧,不断跨界外溢、合作。随着近年来国内消费需求、商业需求的扩大、升级,电商、电竞等新锐产业飞速发展、日趋成熟,都为媒体“新豪门”产业资源的外溢提供了肥沃土壤。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机遇来临时,二三线城市只要抓住新媒体时代产业特点和规律,为这些“新豪门”量身定制产业和城市,也将崛起为新的媒体中心,成为下一段传奇!

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都市文博区》。《都市文博区》是一本从多个维度介绍不同类型文化场馆聚集区的城市研究书籍。本书力图通过对全球城市及重要城市中都市文博区的特色分析,为国内大城市及文化富集地区的文博区建设拓展观察视野,提供发展思路;同时,本书也针对中小城市如何打造特色化的文博区,给予了路径指导。

[1]任燕:《英国广播公司即将启动大规模裁员整改》,国际在线

1
查看完整版本: BBC出伦敦记二线城市的新媒体中心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