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陶岚做客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谈
TUhjnbcbe - 2024/7/14 16:20:00

绿普惠创始人、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数字碳中和专项基金委员陶岚在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做客”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谈》栏目,分享公众践行碳普惠的重要性。

*以下为采访音频文字实录

主持人:今年的7月10日至16日是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为“节能降碳,你我同行”,各地开展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等理念知识科普宣传。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怎样做好生活中的节能降碳?为低碳生活做出一份贡献呢?欢迎收听今天的《新闻天天谈》。您好,听众朋友我是传艺,欢迎收听今天的《新闻天天谈》。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数字碳中和专项基金委员陶岚,欢迎您陶委员。

陶岚:主持人好,各位听众好。

主持人:今年的7月10日至16日是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为“节能降碳,你我同行”。那么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也经常能够听到绿色金融、绿色交易、碳普惠、碳账本、还有个人碳账本等等这些新的名词。那么绿色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新的助推器。

在这也想问问陶岚委员,发展绿色金融可以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哪些支持呢?

陶岚:我们都知道,中国在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有一种新型的机制——碳普惠机制,近年蓬勃发展,那么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创新也正在加速向个人的绿色金融领域迈进。目前,已经有几十家的商业银行都推出了个人碳账户体系,同时银行基于碳普惠机制的个人碳账户体系场景应用也都在密集上线。产品包括绿色信用卡、低碳贷、碳积分消费等各种绿色金融产品。那其实基于个人碳账户的绿色金融创新也已经成为银行拓展零售业务新的增长点,以及引导支持绿色消费转型的重要的方向。

同时银行机构也为公众减排量提供价值,这样有助于激励用户参与到碳减排的过程中,助力消费端减碳。那么公众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的重视绿色生活方式,参与到绿色消费的过程中,也将促进生产领域转型,起到消费端倒逼生产领域转型的目标,进而实现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这也有助于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主持人:您认为在家庭领域,节能减碳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陶岚:居民生活领域的碳减排不仅对我们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需要完成的工作。那么具体节约能源资源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常用的方式是开源节流,也就是说能源消费端做好碳排放阀门的管控,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提高清洁能源的供给水平来实现开源。

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将成为能源消费的主力。年英国居民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35%,高于工商业。美国居民人均耗电量约为中国居民的六倍。从这两组数据看,未来居民生活用能增长是一个大趋势,甚至于有可能超过生产领域,呈现一个剪刀差。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通过增强公众节能意识可以减少20%的能源消费。我们以夏季26度为标准,空调每调高一度可以节电6%,节约一度电相当于节约了0.4公斤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等于0.8公斤,所以,空调温度调高会直接减少碳排放。

那在整个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方向转型。即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的转型。其实能源和生产的转型对技术提出要求。而消费端转型,由于人的因素特点,全球各国并没有科学的治理方案。在中国,在数字化和低碳化的条件下,一种新型的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机制已经纷纷涌现,被认为是实现消费端减排的最佳手段。碳普惠作为一种机制创新,是发挥时代特征,将数字化绿色化结合起来,以助力人们绿色低碳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主要是鼓励个人和中小微企业的低碳行为,倡导绿色消费,突破以往单靠公众环保意识增强而激励不足的瓶颈,助力“思想减碳”,改变消费观念,真正起到推动家庭领域节能减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个人减碳统计核算与交易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个人的减排量也是碳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建立在碳普惠平台基础上的个人碳账户可以帮助每个人算清碳账,可视化每个人对碳中和的贡献,推动每个人低碳意识落实在行动上,让个人低碳行动有据可依。

我们也常说: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那节约能源资源其实依靠的就是点滴的积累来实现量的突破,而这些随着碳普惠平台的推进都可以被量化和记录,为公众提供激励机制。

主持人:生态环境部等五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也想听听陶岚委员的观点,您认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们普通市民还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呢?

陶岚:这个新“公民十条”其实就是推动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最好参照物。

新“公民十条”的第一条——关爱生态环境。具体是这样说的,及时了解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和信息,学习掌握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科学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

新“十条”强调“关爱”,旧“十条”说的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陶岚做客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天天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