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来不来就“上天入地”,
拉风吗?
本期,我们讲一位要闻记者的故事。
但这次换一个视角:
倒是要看看这位要闻记者,
“上天入地”背后有没有“囧”?
这位主人公,
几个月前我们介绍过。
“舍不得睡觉”、有风速、如风行的记者: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心要闻记者胡知奂。
那时候,她还在北京冬奥赛事的报道中。
走出冬奥报道的胡知奂,
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人了:
她说心里的收获变沉了,
而体重变轻了。
呃,竟然掉秤25斤!
接下来,
胡知奂又开始了日常新闻报道。
虽然对于要闻记者来说,
去哪儿采访都很正常了。
“我是新闻频道中心最最普通的一个人,就是喜欢工作本身的一个人,喜欢每一个新闻现场。新闻记者真是个很棒很棒的职业,记者在过滤最精华的内容给观众。期待未来更加重要的现场、独家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讲真话,我有再大的本事,没有这个平台和机会,也是不可能展现出来的。更何况这里优秀的人太多,他们都在日夜耕耘着。我是透明的,是一位没有改变过性格、如今已经40+的老阿姨。做新闻记者,就是能够让我快乐的事情。”
但旁观视角来看,
胡知奂那真是“上天入地”了……
一会儿在固定翼飞机上,
给跃跃欲试有“飞行梦”的观众支招儿;
一会儿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
介绍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问天实验舱;
一会儿从《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出发,
穿胡同和骑友们一起打卡东城区“党史游学线路”;
一会儿又钻到地下的地铁建设工地,
报道年底开通的16号线南段进展;
一会儿又上了升降机,
那真是云里雾里看世界的视角了……
这得算“上天入地”了吧?
其实胡知奂自己偶尔也会恍惚一下子:
“24小时内开完飞机再骑自行车,确实感觉都嗖嗖的了……”
下意识“忘我”,是本事
胡知奂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儿,
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外相,
有时候看起来像男孩,
干起活儿来更是噼啪带风。
比如食堂吃个中饭碰上了,
你很难相信这个素面朝天、活力十足的人,
早上4:30就起床了,
而且已经在上午出镜两档新闻了,
吃完饭还回机房编片子。
“估计今晚要到12点了,省下点儿明天的时间,陪儿子去趟游乐场。女儿13岁懂事了什么都可以商量,儿子还小、任性一些,陪他的时间也是太少了。”
哈哈,没差,俩娃儿的娘!
还不止这些,
早就听说胡知奂的小家庭,
是年“全国最美家庭”24户中的一户,
当然也是“首都最美家庭”。
看,这有儿有女、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照片上的胡知奂那时还圆润,
如今瘦了、下颌线都清晰得很。
就算出镜都戴口罩,
也有不少观众说她瘦了。
逗她“再瘦出镜就不好看了哈”,
胡知奂当真下意识去摸摸脸,
若有所思:
“好像是瘦了,我说以前穿不下的衣服,怎么又都穿上了,可能比冬奥时又瘦了……”
“好像”“可能”,
看胡知奂的用词,
是不是大大咧咧得很典型?
如今的女人们恨不能把自己的体重精确到克,
而胡知奂说她蒙圈不如说“忘我”。
胡知奂素朴、纯然,
你可以说她没心没肺,
但她在工作中就是能下意识做到“忘我”,
这个状态,
其实对任何工作都挺难得。
“我上学的时候,真有人说我傻;30岁以后,开始有人说我有一点聪明了;过了40岁,有人说我能干了……我也不想那么多,我跟孩子说,也许妈妈过了50岁,会有人说妈妈是杂家?反正不管是妈妈还是你们,咱们都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特别好。”
胡知奂这种“鸡娃”言论,
不知道该算“躺平”还是“内卷”?
貌似都不准确。
反正,无论家长怎么做,
孩子们都看着呢。
孩子的一举一动,
往往投射的是家长的所思所想。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
现在受众的眼神儿太凌厉了。
作为衔接桥梁的记者,
稍有分神留心自己是否好看、表现如何,
坏了,分分钟被拆穿,
因为和正在进行时的节目分层、游离了……
胡知奂的摄像搭档相对固定,
但偶尔也有新伙伴儿。
摄像根据以往经验,
有时会先问胡知奂:
“胡老师,主要拍左脸、右脸?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胡知奂直接,就一句:
“随便拍,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哈哈,胡知奂就差一句高情商自嘲了:
“反正我怎么拍都不好看”。
真要这么说还真就不是胡知奂。
因为她是真的“忘我”,
顾不上、不在意。
胡知奂属于“此时此刻”的记者,
她最喜欢的时刻也是“此时此刻”。
所有新闻连线,
大后方都知道胡知奂一般在“此时此刻”出镜。
胡知奂说:
“因为此时此刻才是不能剪接的最真实的时刻,记者的衔接作用正当时。”
“上天入地”之外,有“囧”
“上天入地”拉风吗?
哈哈,咱不带这么说的哈。
敲黑板!
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
如果能做到笃定坚守,
珍惜日常工作中的分秒,
投入、忘我,
谁敢说不拉风?
来,分享胡知奂几个“囧”时刻。
并非不厚道看热闹,
是真的很有趣,
而且映衬得主人公真实、可爱,
还呈现了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工作和生活拆不开的种种瞬间……
被地铁乘客“指认”,“囧”
胡知奂家在海淀、工作在朝阳,
再加上出去采访有时非常远,
所以,她基本什么交通工具都招呼,
才能准准儿地卡住时间。
有一次,打车之后急匆匆改地铁。
好不容易灰头土脸刚挤进去,
一位小伙子突然指着她:
“您,您不是那北京新闻里的记者胡知奂吗?”
胡知奂完全没想到地铁里会出现这一幕,
在完全没有社交距离的地铁里,
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
“囧”了一站,然后……
哈哈,“灰溜溜”地逃跑了!
被税务人员“教训”,“囧”
胡知奂有一天接到税务局一电话,
责问她年报税的某个环节不对。
胡知奂一脸懵:“我不知道啊!”
对方说就在手机上操作很简单,
胡知奂又答:“我不会啊!”
哈哈,重点来了:
对方像责怪老朋友一样开始“教训”她:
“不会?怎么不会?我看你天天电视上报新闻,那么难你都会,这个不会?把手机拿出来,我教你!一分钟就好!”
胡知奂乖乖拿出手机,
在对方的专业指导下,
真的一分钟就搞定了!
虽然被“教训”了,
胡知奂可开心了:
“我觉得特别暖心,观众就像亲人、朋友那样跟我说话,热心帮助我。”
被小区邻居“盯”上了,“囧”
胡知奂的丈夫刘皓玉,
在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做科研工作。
他们的家也在航天城。
周围邻居大多是航天人。
有一天,老公很严肃地跟她说:
“你以后带孩子到楼下玩也要注意下形象!因为哪个哪个小朋友的妈妈、爸爸,说是你的粉丝,总看你的节目,平时也盯着你呢!”
哈哈,胡知奂又懵了。
这位整个疫情期间,
始终坚守在一线采访、报道;
北京市两会、科博会、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事件中,
也在一线全程报道的人,
从没想到家门口还有“镜头”视角……
航天精神是啥?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作为航天地界儿的媳妇儿,
胡知奂也没啥可说的了,
哈哈,照办吧。
被“粉丝老哥”追赶,“囧”
近日,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正式开馆。
地址在广内大街号院(蒜市口十七间半房),
也就是曹雪芹构思《红楼梦》的地方。
那天,胡知奂早早来到曹雪芹故居纪念馆。
先是7点多在《北京您早》中连线,
为大家提前介绍纪念馆,
也采访了东城区文旅局副局长和红学爱好者,
并预告了9:30的正式开馆。
她也没想到,
一位热心观众7点多收看《北京您早》,
一听9:30开馆、胡知奂还在,
麻利儿出门大老远坐车赶到了纪念馆。
远远地就热情招呼:
“胡知奂,胡知奂,我特意跑来看你了!”
胡知奂也“囧”了一下子,
但这回还算淡定。
回应“粉丝老哥”的招呼,
还热络地聊了天、合了影。
下飞机才想“安全”,“囧”
半个月前,胡知奂和摄像王绪龙,
到平谷区的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采访。
他们一起上了一架作为飞行教练机使用的双发动机小型固定翼飞机,
航线区域是平谷、顺义上空,
在米高度飞行体验了半小时。
完成任务从飞机上下来了,
摄像突然问胡知奂:
“咱俩也没背什么安全装备,就上去了?”
胡知奂突然意识到:
“哦?好像还真没想。”
驾驶员、东方时尚国际航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文辉笑:
“哈哈,我开飞机,你们不用怕!”
要不做一个纯粹的人吧……
当下,就算我们不说媒体环境巨变,
大家心里也都门儿清。
干脆,咱就抛开职业的不同,
我们就说活着、人生马拉松这回事儿。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很多种选择,
有些人就是那种愣愣地告诉你,
他们小时候甚至长大了还被人说傻呢。
然而,你能看到他们的变化吗?
日拱一卒、不断向前。
温饱之上,
还有金钱、名望、权力等七七八八,
但超越这些之上的,
还有什么吗?
还有什么吧!
胡知奂说做一线记者这么多年,
学到了太多,
视野也打开了太多。
“我没有太多欲望,因为从小就是一个最最普通的人,最最普通的家庭,怎么会有很多‘大胆’的想法呢?不会的。是22岁那年,新闻记者这份职业打开了我的视野。北京广播电视台这个平台,带给我太多太多。我很感恩这里的同事们和这里的每一个采访机会,真的是这样。我现在依然非常热爱我的工作,等过生日我就41岁了,希望我能永远年轻开心,充满能量!”
最后,回到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个问题,
超越金钱、名望、权力等之上的是什么呢?
诸位扪心自问,
有自己的答案就好。
北京新闻聚焦北京的新闻,着力报道热点民生;关心北京的事儿,时常发布实用信息;专注北京的生活,不断发放大小福利。无论是否身在北京,您需要来自北京的新闻!
篇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