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刘瀚琳
圆通“内*”勾结不法分子,40万条个人信息泄露,舆论哗然的同时,也再次点燃了社会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焦虑。巧合的是,11月19日正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而这也是首部专门规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11月18日,国家邮*局回应称,“一直非常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对于信息泄露等问题态度一直非常明确,一切以此前公布的*策、表态为准”。
圆通“内*”事件并非侵权孤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个人信息侵权案屡禁不止。业内指出,身处大数据红利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并非无法可依,但想要真正平衡企业和个人权益的天秤,不仅需要实操性更强的法律依据,也需要对“个人信息”的明确界定和划分,而企业端立行整改也不应仅是说说而已。
当事人难知情
根据圆通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7月底,公司总部实时运行的风控系统监测到圆通速递河北省区下属加盟网点有两个账号存在非该网点运单信息的异常查询,判断为明显的异常操作。经多方调查发现,疑似有加盟网点个别员工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利用员工账号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窃取运单信息,导致信息外泄。当前,相关犯罪嫌疑人已于9月落网。
事实上,圆通此次泄密并非首犯。年10月,有媒体曝出近百万条圆通快递单个人信息网上可购,单号数据24小时滚动刷新;年7月-年5月间,嫌疑人利用爬虫软件从圆通公司网站非法窃取公司快件信息并获利万元。
回顾圆通事件仅是管中窥豹。随着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普及,近年来个人信息侵权案件也以几何倍数增长。年末,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曾披露数据,据不完全统计,过去15年间朝阳法院共受理公民个人信息民事侵权案件74件,其中近五年即-年案件总量为38件,占比达到51.4%。就在10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社会通报了家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企业的名单,部分软件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