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1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史安斌教授组织的读书研讨会围绕着“多模态话语分析”这一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新闻学院博士生刘长宇,硕士生叶倩分别围绕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前沿文献对这一方法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本文汇总了两位同学对方法的引介和参会师生的讨论,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传播学中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
现实背景与理论假设
所谓“模态”(Mode),即表示一种社会形成、文化赋予的意义资源。图像、文字、布局、手势、音乐、语言、动态图像等都是模态。数字化与多模态化(Multimodality)是当前话语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单独的文字文本已经不足以符合当前的表达与交流需求。以画面、动画、声音、图表、颜色等多种模态资源共同呈现意义为主要特征的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Discourse)成为当前表意的主流。在此背景下,既往只针对文字语篇的话语分析方法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应运而生。
在此语境下,多模态话语分析发展出四个核心理论假设:1、意义是通过多种表征和传播模态而产生、传播、接受、解释和在解释中重塑的。其他模态与语言有着同样重要的表意功能。语言模态不是唯一出发点,也不是所有传播模态的原型;2、不同的模态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所有的模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与社会使用中型塑并实现特定社会功能的。模态的选择是知识的认识论塑造和意识形态设计的一个核心方面;3、不同类型的模态之间的互动对意义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技术赋予传播模态相互耦合的各种可能性,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身就是意义生产的一部分;4、多模态符号资源形成的符号的意义与单一的言语模态一样,是社会性的。受到特定社会背景下符号制作者的动机和利益的影响。基于以上假设,多模态话语分析即“不仅仅从语言和文字的维度把握传播和表征,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