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婉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杂志”(id:china-newsweek)
本文首发于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新媒体平台一位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同事做好了3天不出门的准备,囤了6桶泡面,两斤西红柿、三斤香蕉、两斤桃子、两斤荔枝……
网友
五花的妈发微博说,同事小区里有位车主担心冰雹把车砸坏,在前后车窗玻璃、驾驶员车窗、天窗上分别“贴”上将近0厘米厚的泡沫,然后用细绳交叉捆绑固定。这一天,是6月1日。
6月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天气预报:京津冀等地将在未来3日迎来大到暴雨,
照预报的情势看,情况不容乐观,暴雨一触即发。
有的是在认真做防雨工作,比如提前网购把应对暴雨的大号直柄雨伞;不少媒体总结了“暴雨中行车注意和技巧”;
首都网警给出了“史上最全”汛情预警信息和热线电话,其中还包括“井盖保修服务热线”。当然,也有很多网友称想趁着大雨谋划一些“不可告人”的小秘密。有的网友开玩笑说原本计划约喜欢的人出去喝酒,接雨势在外留宿,顺势生扑……或是闲着没事,在家打孩子玩。
总之,这场所谓“六年来最大暴雨”激起了大部分帝都人民各自心中的小期待。
暴雨如何成为“谣言”之初画路线图对暴雨,北京可是心有余悸。
北京最早被暴雨搞得全城瘫痪的,应该是年7月10日的一场暴雨,北京几乎全城交通瘫痪,虽是周末,平均堵车时间超过5小时。雨水灌进了地铁站,阻塞了地下通道,淹掉了地下商场,还让那天倒卖《十面埋伏》首映式门票的票贩子赔了血本。10多座立交桥下的积水超过两米,小汽车被没顶、公共汽车一半泡在水里、交警在齐腰深的水里指挥交通……那场景,让人觉得恍然进入了科幻片中的世界末日。
虽说是10多年来少有的高强度短时降水,可从多年的北京日降水资料看,年的那场雨仍属于一般性的大暴雨过程。一小时内的降水强度约为40~50毫米,此种情况在历史上常有发生,与北京城区一小时降水16.4毫米的极值(年7月31日,海淀五塔寺)相比,还相差甚远。
另一次,则是让大家印象深刻的01年“7·1”特大暴雨。这是一次货真价真的大暴雨,暴雨持续16小时,偌大的北京转眼变成“水城”,事后,气象部门的描述是“61年一遇”强降雨。据北京气象局监测,北京主城区平均降雨量多达毫米多,据北京官方公布数据,在这次特大暴雨中,全市共有37人死亡,7人失踪,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4万人受灾。
这次提前预报的强降雨,会是这样吗?
北京市气象台从6月19日开始连续发布预报。6月19日的预报是这样的,“北京19、0日迎来今年入汛后最强降雨,市气象部门预警连升两级,目前全城处于暴雨橙色预警中。”
6月0日,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消息:京津冀地区将迎入汛以来最强降雨。
然而,在随后的网络和手机移动端的传播中,这次之前气象部门形容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在不知不觉中升了格,演变为“六年最大冷涡暴雨”。
据《中国新闻周刊》追索,最早将此次暴雨与7·1联系起来的,是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6月0日的一篇分析文章,文中指出,与01年的“7·1”特大暴雨对比,两次强降雨过程共同点为:过程雨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