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解析为个人劳动成果,请不要随意引用。
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
语文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
记录片能够相对忠实地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发展变化记录下来,从而成为见证国家变革、社会变迁的“国家相册”。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纪录片体现了明显的家国叙事倾向。《新中国的诞生》全方位、多视角记载了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用胶片铭刻了中华民族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光辉时刻。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在影院观看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祖国建设日新月异,极大地激发了电影工作者的热情,涌现出了《大西南凯歌》《第一辆汽车》《征服世界最高峰》等一大批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纪录片。
改革开放营造了自由、现代、多元的社会环境,纪录片创作者用更开放的视野,怀着对生命与生活、民族与世界、历史与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掀开了纪录片制作的新篇章。年,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向人们展示了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如何从远古走来,如何缔造出人类文明的奇迹。中华民族“共饮一江水”的主题带给海内外赤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章回式结构、主持人串讲等制作手法的创新和突破,让人耳目一新。中外合作拍摄的模式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开辟了道路,达到了极强的文化传播效果。
迈入新世纪后,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既让世界了解了东方古国博大厚重的千年底蕴,又唤起国人对历史阵痛的深沉反思。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远方的家》,展示中国的自然之美和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之美。体现“工匠精神”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近年来,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
(解析:这道题考查语意连贯。什么叫“语意连贯”?直白点讲就是叙述的对象不能发生变化,还要与前后文衔接起来。这则材料讲的是纪录片的事情,写到故宫,无非是做一个例子。而横线处前面讲的是故宫的独一无二的优点,后面讲的是纪录片以故宫为题材,因此,横线处这个句子就需要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只要用正确的句式表达出故宫成为中国文史纪录片的首选题材即可。这里面同样涉及到一个因果关系的逻辑问题。)
参考答案:成为了文史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首选对象。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对数字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作用的解说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圆明园》开创性地使用数字动画技术,颠覆了纪实美学定义,丰富了纪录手段。
B.《故宫》《故宫》的动画设计,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创新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
C.数字动画技术要将形式美和内容美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展现历史文化的意蕴。
D.成功加入动画元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感体验。
(解析:我认为目前的语文考试真的不只是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本能力,你不能只是看懂就算完了,当然,看懂是基础,不过如果我们有一些审美方面的基础常识,那么这些常识对于我们理解文章和选项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C项,讲的就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问题,所有的艺术形式都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在《论语》中学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也是这层意思吗?B项中的“以小见大在文中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
材料三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加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