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和普高的招生比例5:5;
禁止所有学校、机构招收初三复读生;
中考不达标,只能去职高或技校就读。
我想知道这张图片的来源,但花了一个小时全网查,也没有找到,
说实话,谁看了这张图都会心惊,这两年“普高录取率下降”的传言甚嚣尘上,身边的佛系妈妈,也都焦虑起来:
初中上完上高中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怎么现在反而有50%的孩子上不了?
更残酷的是:一考定终生。
这两年,深圳、江苏、上海、南京等很多地区的孩子,都是一半上不了高中,父母都有了解,
去年一则“湖南怀化名高中生被清退”的新闻,更是将这个话题的讨论推向白热化程度,
最近还有人翻出了很多地方中考失利,不允许复读的禁令,
这意味着:高考还有复读机会,中考没有。
我身边就有妈妈,默默把孩子上大学的目标,换成了考上高中,
中考五五分流那么可怕吗?今天孩子上高中的机会还没有我们那个年代多吗?
我花了很长时间扒拉资料,找数据,发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漏掉了3点,一起来聊聊。
不是普高录取率下降了,是高中学位太紧张现在的孩子上高中有多难?
我是被小学家长群里的两张表格吓着的:
这是-年度北京小学各年级在校人数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未来的中考生源。
(来源:北京小升初网)
这是年北京市各区普高率,我们可以理解为年全市的高中学位数及分布。
(来源:首都升学通)
我们以朝阳区为例(红框所示),年朝阳区普高招生数为,假如现在孩子是六年级,朝阳区六年级的在校生是,那么在学位不增加的情况下,高中的录取比率差不多是26%,比50%的分流还要少一半!照这样推算,孩子在班里的排名至少要在26%以内,才有机会上高中,这是我身边的佛系妈妈,也开始认真抓孩子学习的主要原因。这几年,北京各区的普高率都在60%以上,这个数据并不低,但现在的问题是生源多,学位少,在学位不增加的情况下,未来孩子们上普高的竞争就会更激烈。在“考高中比上大学还难”的深圳,同样面临着学位不足的问题:年深圳高一新生人数为7万多人(含职高),但初一新生超过10万人、小一新生达20万人,幼儿园在园总人数更是多达51万人。事实上,中考五五分流,不是“新*策”,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从年开始,全国普高的录取率甚至还有所提高,但出生人口增加带来的学位不足确实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年,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大约70万人,年,已经超过万,这也是这一代孩子的学业就业压力远超过我们那个年代主要原因。5月26日,北京市教委对于“中考五五分流”专门做出解释:“北京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高中学位紧缺,或者颠覆现有的教育结构,只会采取相应措施来增加学位、调整结构,确保教育良性发展。”各地学位情况、教育*策不同,也处于动态变化中,未来学位不足的情况会有所改善,但5:5分流的现实,每个孩子都要面对。考高中、考大学都是竞争性教育,有竞争就会有人失败,谁也不想让孩子当“失败者”,但像《小舍得》里南俪那样,听到消息就度反转,拼命鸡娃,其实更可怕。在一个大趋势面前,更考验家长的头脑清晰,真的不要不加分析,就把压力直接怼到孩子面前,逼孩子出成绩,这样很容易“鸡”出问题,家长心态不崩,才能结合孩子自己的情况,有的放矢。孩子上职高,他的人生就败了?
为什么我们会很焦虑孩子上不了高中?
因为在我们的固化思维里,孩子上职高技校,等于学习不好,等于低人一等,等于他在一个不那么好的风气里成长,等于过早流入社会……
前两天有条热搜,#智能剥虾1分钟剥千只小龙虾#,18台机器人联动,一天可替代50名剥虾工人。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果初中毕业,上的职业学校又发展很差,他甚至连一份体面的工作都找不到,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更少,毕竟现在廉价的劳动力岗位,需要机械重复高强度的工作,越来越少,而且很多都肉眼可见的被机器人、人工智能替代。但看事情,都要看两面,即使孩子上了职高,也并不意味着一辈子就完了。
为什么呢?
现在我国推行的是3+2+2的职业教育模式,孩子通过努力,3年中职后,再进修2年高职,再上2年,也可以拿到本科。
我前段时间采访作家、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景芳老师就提到,未来有太多的新兴职业,其实不需要有那么高的Top学历:
比如人工智能领域,大数据是一个高科技,算法工程师很贵,但里面有很多对于数据做标注,对于整个数据去做分层的工作,这些工作相当于新科技领域的蓝领,也很不错;比如像互联网运营这样的工作,它其实需要一个人很nice,非常有耐心,做事很细致,但是不一定需要物理化学考多高的分数。
比如像观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而且能把自己养活得很好。它需要的是和自己的性格、兴趣匹配,会摄影摄像技术,有足够的耐心。即使一个清华北大学霸也未必能干这种活,但很多纪录片摄影师,现在都成了网红。
我们得承认,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一个博士未必解决得了一个高级技工的问题,
学习好不代表一切,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在课堂学习,
职业教育中实践性的学习,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花时间去试错,看看自己的强项是什么?
教育遵循70/30原则,如果孩子以同样的精力用在他的短处上,顶多有30%的提高,而用在长处和优势上,就可以得到70%的收获。
关键是孩子有没有找到自己的长处,并有能力利用这个能力让自己活得够精彩。
在学历教育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能拼出来当然是一笔财富,证明孩子接受这种竞争,也可以激发出孩子的斗志,
但父母也不必对职业教育有太强的偏见,当我们带着偏见看问题,很容易把孩子逼向一条更不适合他的路。
中考真的是“一考定终生”?在任何时代,一场考试就拉开孩子人生的差距都是非常可怕的事,作为家长,我们给孩子更多建设性的帮助是,降低一次考试成败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真的不是被它左右。我们当然可以督促孩子提前准备、持续发力,减少这次考试给孩子带来的不确定性,
但做父母更大的天职,是在各种*策、各种竞争、各种不可控因素下,
主动拥抱这个时代给孩子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孩子的优势和短板,因势利导,给到孩子自信的底色。
未来90%的工作,今天都没有,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但我们可以花精力、花力气去帮助孩子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找到一两项他的强项。任何时候家长适度的焦虑都是有必要的,学历教育也好,职业教育也好,没有哪条路更容易走。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放弃孩子,任其发展,在这一点上,我很认同很多海淀妈妈,“鸡娃”并不是海淀妈妈的全部,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规划和学习方法,他们很清晰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在很多孩子拼PlanA的时候,有勇气拿出更适合自己家孩子的PlanB。说白了,父母要跟孩子站在一起,能看到一个孩子身上以后有很多的可能性,有很多路径可以通向他要成为的人。一个孩子,在竞争里面排得没那么靠前,他可能做事慢一点,或者比较偏科,但如果一个孩子有自己好和独特的地方,愿意花费时间和脑力在一个领域,沉浸其中,还非常努力,将来他的发展就一定差不了。最后点赞、分享,不要只盯着中考、高考,给孩子一个定制的高配人生!*作者:教育编辑部蜜蜂。来源:教育致力于为0~15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编辑部原创,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