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常见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例,眩晕发作具有以下5大特点:
1、潜伏期(latency):躺下后眩晕不是马上发作,而是要等大概1-5秒左右的潜伏期后才出现眩晕发作,有时潜伏期可长至15秒左右;
2、短暂性(transience):每次眩晕发作持续10-20秒左右自行终止,一般不超过1分钟;
3、互换性(reversibility):前、后半规管耳石症在躺下、坐起这两个方向相反的动作时均出现眩晕发作;
4、伴特征性眼震(up-beatingtorsional):出现与受累半规管空间位置一致的眼震,在后半规管耳石症诱发试验时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
5、疲劳性(fatiguability):反复多次试验后,眩晕及眼震程度减弱。
而相对少见的水平半规管耳石症也具有这5大特点,只是潜伏期比后管短、持续时间比后管略长,互换性在左右转头两个相反方向出现,其眼震表现为水平向地或离地眼震,疲劳性相对也比较轻。
以上5个特点均可用耳石症进行解释:头位改变后,原先处于重力最低点在重力作用下,向新的重力最低点移动,带动内淋巴液移动,再引起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偏移,毛细胞出现放电频率改变而出现眩晕症状,这过程需克服各种惯性,表现为潜伏期;耳石移动至新的重力最低点即停止移动,对毛细胞的牵拉作用随即消失,毛细胞恢复原位,毛细胞放电频率恢复至基础水平,眩晕随即停止,此为短暂性;躺下时耳石出现远离壶腹运动,可使受累的后半规管壶腹嵴毛细胞兴奋,坐起时耳石出现向壶腹方向运动,此时受累的后半规管毛细胞出现抑制,此二者均可引起两侧前庭张力的不对侧,均可引起眩晕发作,此为互换性;电生理研究表明兴奋单个半规管,临床出现与该半规管空间方向一致的眼震,也即Flouren定律,后半规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决定了眼震类型为扭转、向上、向地,前半规管耳石症时出现向下扭转眼震,而在水平半规管耳石症时出现水平向地或离地眼震;多次反复躺下、坐起后或多次左右转头后,耳石分散且更贴近膜半规管管壁,此时耳石再移动时对毛细胞的拉力减弱,临床表现为疲劳性。
有作者研究发现:半规管壶腹处半径为微米,管臂半径为微米,耳石的平均直径为7.5微米进行计算,耳石从壶腹进入狭窄的半规管时所产生的拉力会出现明显的放大现象,耳石在半规管内和壶腹内移动时产生的拉力比为18:1,因此耳石在壶腹内移动所产生的压力可以忽略不计。再按照壶腹的长度和耳石移动的速度计算出耳石在壶腹内的移动时间正好为5秒,这与临床观察到的潜伏期基本一致。所以作者认为潜伏期的产生更可能是耳石在直径较大的壶腹内移动时所消耗的时间,而非惯性因素,只有当耳石移动到管径相对较小的半规管,引起拉力明显放大时才出现眩晕发作。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潜伏期相对较短的原因与耳石只在半规管内移动有关(耳石起始位置及移动位置均在半规管内,不经过壶腹)。
医院眩晕门诊时间:
医院眩晕专病门诊:周四下午、周五上午
医院眩晕特需门诊:周二下午、周三上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