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灯特邀对话嘉宾
汤禹成
14级新闻系本科生
实习经历囊括
《财经》杂志、《南方周末》及《澎湃新闻》
本期导读他有过首篇杂志稿便成为第一署名的自豪,也有面对学习、工作双重压力时的深重无力感。GPA却只增不减,力斩国家奖学金。PART1:《南周》VS《财经》的实习概览
灯灯:学长是如何获得《南方周末》和《财经》这两份实习的?
《南方周末》是因为年1月我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南周记者的联系方式,就收藏下来了。后来找小实习时我就把简历和作品发送到那里并且表达了想去实习的意愿。
《财经》的实习是在我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复旦青年的一个学姐推荐我去的。我投递了我的简历和作品,作品包括在《复旦青年》和为*委宣传部写的稿子。之后完成了老师出的小测验才正式成为实习生。题目是看一份咨询报告写一篇感想和总结。
灯灯:这两份实习的工作内容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南方周末》(年暑期)
这里的工作分为创造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创造性工作包括搜集资料、协助采访、找题报题、独立做稿等;事务性工作中包括旁听评报会,整理录音、寄送报纸等。
《财经》杂志
上海(年10月至年5月)总体来说,《财经》工作量还挺大的,因为在学期间实习特别需要兼顾好学习和实习两件事。大二上主要的工作是搜集资料、电话采访、拟采访提纲以及翻译文献、英文报告,还有就是参与一些网稿的写作,另外还会出席一些发布会。大二下不仅包括大二上的工作,还会更深入地介入杂志稿件的写作,曾经两个月内深度参与了三篇杂志稿。另外包括当面采访一些企业负责人。
灯灯:分别花费了多久熟悉这两份工作和环境?
《财经》实习期间,大二上是一个积累和熟悉的过程,大二下就有些熟门熟路了。不仅说是对业务更熟悉了,和带教的老师也熟了,沟通起来更加有效,老师更加信任我,也会给我布置更多重要的任务。
在《南方周末》,我觉得我是一直到8月中旬开始,慢慢步入正轨的。直到我快离开北京时,编辑老师让我独立做了一篇“离婚潮”的稿子,虽然最后因为一些原因没上版,他还是挺满意那稿子的。现在虽然离职了,编辑有题了还是会让我进行长线操作。
《南方周末》报刊集锦
因为北京记者站的暑假实习生特别多,然而周报的稿子是有限的,“僧多粥少”。初来乍到时确实会觉得有点闲来无事。然后带教老师鼓励我多与他人交流,包括记者、编辑、实习生,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八月中旬开始,我手头的稿子也突然多了起来。好像有段时间同时在操作3个选题。感觉如果不抓住这两个月机会多多锻炼自己还是蛮遗憾的。在媒体实习,我觉得需要通过不断做稿子以及和身处这家媒体中的人接触,来了解这家媒体的定位、选题操作手法、价值观等等。
灯灯:去《财经》和《南方》的实习是自己选择去的吗,为什么会想去这两家呢?
去《财经》杂志是因为《复旦青年》学姐的推荐。其实那时候我还没有接触过校媒以外的媒体,没有特别的偏好。但是我会比较看重媒体的公信力与专业水准,希望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
《南方周末》报刊集锦
曾有学姐和我们说过,小实习可以找一份出报周期比较短的媒体,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锻炼。我选择去《南方周末》实习也是因为这家报纸的公信力和一直以来所标榜的“新闻专业主义”。
在小实习期间,我想找一份以深度报道闻名的报社的实习。因为半年的《财经》杂志实习已让我深度介入了采访和报道写作,也让我对传媒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觉得我的努力与能力可以胜任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今年六月的某一天,当我在《财经》的带教老师听说我的下一站实习旅程是南方周末时,他欣慰地说:“去南周挺好的,主要是会让你拥有同理心,培养你对善良和正义的追求,让你对这个社会多一份关怀。”我觉得他说的和我想的挺一致的,虽然纸媒日薄西山,但是有些东西是不变的。
灯灯:在做完这两份实习之后,会不会发现和自己的设想有差距?或者超出自己预期的地方?
与设想没啥差距
因为本来就是抱着学习者的心态去的。接触的记者、编辑都是比我接触新闻要早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阅历、经验都比我要丰富很多。仔细观察的话,几乎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果要说和预想的差距的话,应该是我自己的问题,一个是我觉得我报选题还是报得不够勤。还有就是暑期两个月时间太短了,尤其做时*报道,中国的官场有其一套或明或暗的规律,人事变动背后亦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诸如此类的知识需要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