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新闻作品大赛评委来了看看资深媒体人
TUhjnbcbe - 2022/5/2 15:04:00

3月30日晚7点,新闻作品大赛组委会邀请本次新闻作品大赛的评委,来自成都商报的李博老师与新传学院师生线下交流。除了作为今年新闻作品大赛的评委身份外,李博还有另一个身份——新闻系届毕业生.。

欢迎优秀校友回家!

在本次交流中,李博老师首先讲解了他对本次新闻作品大赛初赛稿件的评阅意见,指出参赛作品的可提高之处。分享过程中,李博老师穿插了他自己作为记者的经历和经验和他自己创作的新闻稿件,参加的同学们对体育记者这一职业有了立体的认识,也对记者如何进行新闻采写,进行深入了解。

评委锐评

首先,作为评委,李博老师指出参赛作品的几个通病。并提供了改进对策,让我们看看李老师是怎么说的:

1?参赛的作品过分模式化。

通稿味过重。通稿和模式化的稿件大多是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所使用的新闻写作模式,需要追求的是一种权威性。对于参加新闻作品大赛的稿件这里,通稿的格式就不那么合适,需要根据内容题材选择写作方式。

2?稿件过分追求全面。

新闻搞追求面面具到的结果,很容易让稿件失去特点,需要抓住所写内容的特色特点来写。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对于谷爱凌,每个记者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角度,比如谷爱凌外套上的龙型花纹和滑雪板上的图案,记者通过发掘,了解这戏花纹都是谷爱凌自己设计的,就呈现出赛场之外,作为设计师的谷爱凌。而相比之下,本次新闻作品大赛,不少作品选择写大运会冠*尹靖,但仅仅是描述了尹靖在交流会上说了什么,千篇一律,没有凸显人物的特色,可以从某个细节深挖,凸显一个常人不知道的人物侧面。

3?提炼能力仍需提高。

对于新闻写作刚入门的选手,从头到为事无巨细,想要涵盖所有的事件重点是不切实际的,尤其是在只有一两千字的稿件中。学生写作,不需要像南方周末等媒体,采取深度报道的形式和篇幅,做到语言凝练、写出特点即可。写新闻要做“标题*”。李博自己的写作习惯是当一个“标题*”,此标题*非网络上为博人眼球、胡编乱造的标题*,而是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的文章取一个好的标题,起到引起读者兴趣、凸显内容特色的作用,内容完成后,再根据内容适度修改标题,不使题文严重不符。

4?追求文笔不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义,把事情说清楚才是。

写新闻稿不同于写文学作品,需要以优美的文字吸引读者,但一定要把所写的人物、事件等说清楚,让读者不至于产生疑惑,但优秀的文笔会成为新闻作品的加分项。

5?新闻作品的写作避免主观。

职业的记者在报道时需要保持客观公正,要避免个人的情感色彩,比如在奥运会报道中,有一些年轻记者会在工作之余,与运动员有过分亲密的交流,这是被条例明确禁止的,也是一种不够职业的表现。

6?记者的优秀体现在新闻工作前端。

所谓“七分采,三分写”,前期充分的准备和采访,才能产出优秀的稿件,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与故事,优秀的记者就善于挖掘这些特点和故事。比如冬奥会,观众和读者更容易记住的,是一个个故事,比如韩聪、隋文静的“葱桶”组合夺金背后两人长达十几年的故事;徐梦桃夺金,之前起起伏伏的故事……受众能否记住故事,是记者的重要标准。

7?评论和其他新闻体裁的最大不同,是要尽可能凸显个人态度。

评论这种体裁不同与其他,其他新闻体裁要尽量避免个人观点和情感,但是评论却要尽量体现个人态度。写评论,一味写“正确的废话”,评论就失去了意义。只有观点鲜明的评论,才会有赞同者和反对者,才能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

记者经历

以评委的身份点评了新闻作品大赛后,李博以媒体人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十多年以来的报道经历,分享了几则让他自己印象深刻的报道。

距离最近的,是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李博作为持证记者前往北京。在闭环内,由于疫情和管理,媒体无法接触到运动员,怎么办呢?李博就想到一个人,这个人是闭环内仅有的发型设计师,所有人要解决头发型上的问题,都得找他。李博发现了这位独特的人物,在一天的深夜找到了这位Tony老师,在采访中得知,不仅运动员得找他,连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都要光顾他的发廊。

一篇独家报道就出炉了:

文章链接: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作品大赛评委来了看看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