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偷不了懒。”
在8月4日举办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上,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谈到自己对纪录工作的理解时如是说。
“我们在平时纪录片的制作上,一方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纪录真实故事,还有一种是看不见摸不着,靠我们纪录片工作者的思考力、认知力(去完成的)。”
作为第二十六届上海电视节纪录片单元的评委,梁红对优秀纪录片的定义有着自己严苛的标准。在短视频信手拈来的今天,她恰恰认为,纪录片的门槛其实很高。8月5日,梁红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她觉得真正特别伟大的作品,是需要积累很多年的专业,并不能靠灵光乍现,偶尔抓拍。
梁红今年,各家平台纪实专业频道纷纷改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全新改版,依托总台“5G+4K+AI”的优势,秉持“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国价值,全球视野”的理念,进一步打造国际一流纪录片顶级制作、融合传播的媒体品牌,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梁红说,“因为今年的疫情,大家可以看到,我觉得很多是基于不了解产生了误解。这其实就是纪录片人所应该承担的最重要的使命。”
梁红在采访中介绍说,央视纪录频道改版,全新推出的九大首播时段,包括主打社会现实类、历史文化类精品节目的《故事·中国》和《特别呈现》时段。主打融媒体短纪录片的《9视频》和《微9》时段,打造风格化新纪录片形态。《纪录影院》90分钟时段,播放全球顶尖纪录电影。《活力·源》25分钟时段,播放精品综合类纪录片,丰富纪录片新形态,激发创新活力。《寰宇视野》50分钟时段,荟聚全球精品蓝筹纪录片,与BBC、NGC、Discovery等机构同步播出全球顶级大片。《全景自然》50分钟时段,播放国内自制、海外引进的自然地理类纪录片。《魅力万象》50分钟时段,播放人文社会历史类纪录片,多角度展示社会风情和世间百态。
对于扶持纪录片人才,梁红表示,我们现在也培养推新,不仅仅是培养频道的人才,更多的是培养全国纪录片业界的这种年轻人才、包括传帮带,推动业界的发展,都还是我们平台的一个使命。
优秀的纪录片也是有门槛的
澎湃新闻:现在似乎纪录片门槛很低,你之前在论坛上也鲜明地提出,反对那种不带思考的跟拍,能否再详细说说你对行业标准的看法?
梁红:大家现在觉得拍纪录片门槛很低。尤其短视频兴起以后,谁都可以拿起手机就拍。当然都是生活里面比较真实的东西,最后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但真正特别伟大的作品,优秀的纪录片也是有门槛的,是需要积累很多年的专业,不是靠灵光乍现,偶尔抓拍。
纪录片不仅是一个展示,展示我们大千世界,展示宇宙万物,展示人的生活,同时还有我们纪录片制作者本身的智慧和思考,加入这个元素以后,它就变成了一个化学反应,而不是一个物理的搬运工,在这一点上来说,白玉兰讲的纪录片类别,评的就是那种优秀的作品。
像今年的《航拍中国》第三季,《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现在已经是到第三季了,后面还会做第四季,或是更多的延续,它能够延续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要加入创作者的智慧观察和思考才会成为真正的精品,因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去记录好去展示,但看不见摸不着的那种挖掘和思考,这就是功夫。
拍纪录片不嫌年龄大,这和写书差不多,我觉得做纪录片更多是有阅历,有认知、有对世界的理解以后,他更容易往精品去发展,所以有很多爱好者、学生、初学者鼓励他们有热情,但是他往往是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厚积薄发。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澎湃新闻:本届白玉兰入围纪录片中,像《但是还有书籍》属于垂直领域的小众题材,对此类纪录片的发展怎么看?
梁红:小众的片子也挺好的,包括很多网生纪录片,虽然是有一部分人感兴趣,也展示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但无数的小加起来就是一个大。
大家过去一提起纪录片,好像历史上下五千年很厚重。实际上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喜欢纪录片,也需要不同款式的纪录片。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包括一些自然类的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播的时候看后台留言,好多都是八九岁的小学生,他们特别喜欢纪录片,还拉着大人一块看。
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是看着我们自己的纪录片长大的,而不是BBC啊,NHK啊,我们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或者制作机构,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追求。
《但是还有书籍》澎湃新闻:历史题材纪录片一直有一批拥趸者,但现在历史题材纪录片,要么往剧情类方向偏重,要么逢迎年轻人的市场,你对此怎么看?
梁红:历史类纪录片必须对当下有意义,对当下的人有帮助或有启发。一个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纪录片,其实手段并不重要,无论长短、无论真实还是再现,或是真实资料的一个聚集,关键在于,这段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没有借鉴意义?了解这段历史会对我们现在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如果能够从里面找到一些这样的启迪和认知,而不仅仅是了解的话,我觉得可能会更好。
还有不用赋予一个作品解决全部的这种问题,每个作品有它自己存在的缘起,你为什么要拍这个纪录片?还是应该要回答这个问题,否则的话,花人力物力各方面都花费了以后,我们看了以后既觉得没意思,又觉得没意义。
澎湃新闻:有种说法是历史题材风险很高,不仅是前期投入,包括史料研究正确性方面。
梁红:对,其实两方面风险都有的,因为对历史的史实各方面都得确认无误。你想美国才二百多年的历史,它就有几个历史频道,那么我们的历史文化类应该更是很重要的一块。但关键在于,我们的手艺能不能让观众看得进去?这些好的资源能否让它们重焕光彩?不光历史类,我们还有自然科技类的纪录片,像动植物,包括科普类的,这些其实都是非常值得去做的类型。
《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澎湃新闻:央视纪录频道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周年之际,会推出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能不能讲讲明年推出的这一部合拍纪录片?
梁红:对,我们今年在疫情期间做了一个开幕仪式,年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和法国国家电视集团联合出品了这部纪录电影,并计划将其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活动项目,于年12月推出。
这部片子由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马拉特执导,法国古人类学家伊夫·柯本担任总撰稿兼科学顾问。两人曾合作完成纪录片《一个物种的奥德赛》《智人》《人类的崛起》。片子会利用中法两国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最新的科技手段重现亚洲直立人——“北京人”波澜壮阔的史前故事,通过视频呈现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法国也是在科技大片里面是拍得不错的,这部纪录片相当于我们两边共同投资制作,拍一个纪录电影,再加上一套电视片,计划年12月在全球影院公映,同时在法国国家电视二台、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
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纪录片的核心始终是“真实”
澎湃新闻:现阶段,可以看出视频网站对纪录片投入非常大,纪录片的电视传播处于缓慢衰减状态,专业纪实频道格局发生了大规模调整转变,卫视平台似乎都面临着好的制作人才流向视频网站,央视在这方面有什么应对,比如扶持新人这块?
梁红:你说的这个现象,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别的,它并不一定是因为业务本身的原因,可能与他个人的收入构想相关。
实际上,等他们出去后碰到再一交流,有些人还是很怀念或者认可原来的平台。因为毕竟是国家级的纪录频道,有资金有播出平台,其实对于制作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而且从他整个职业生涯来说,如果想真心的做业务、做有价值的内容,成为一个伟大的导演、伟大的制作人,应该说我们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这种专门做纪录片的机构是最适合的。而且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进行国际交流,有机会和国际合作做那种特别伟大的作品。
另外,我觉得不管环境怎么变化,你在商业机构,还是要考量片子本身的商业收益,相对来说,我们可能受这种商业的限制就比较少,我们做一个选题,只要这个选题有意义有价值,就可以去做,而且往往做了以后,最后的经营效果也不会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也培养推新,不仅仅是培养频道的人才,更多的是培养全国纪录片业界的这种年轻人才、包括传帮带,推动业界的发展,都还是我们平台的一个使命。
澎湃新闻:你怎么看纪录的跨界融合,就是所谓的“纪实+”?
梁红:我们提出“纪实+”的概念,就是说在纪录片原来的主体元素上,加一点跨界的元素,丰富的表现形式,这样年轻人会更喜欢,因而更多的人会热爱纪录片。
但不管纪录片怎么跨界和怎么表现手段的融合,都不能离开真实这样一个核心。因为离开真实的核心,你就会失去你的优势,所以“纪实+”的主体是纪录片,不能本末倒置。
澎湃新闻:怎么看已经热议好几年的“长短之争”?
梁红:我觉得长短没有之争,只有取长补短,各有各的优势。我个人认为真正优秀的纪录片,长片还是居多。但对于了解生活,了解人、了解世界,实际上短片还是有它的优势和它的丰富性。
我们九套是去年11月份改版,从站位上来说,它是要求跟国际各种著名的纪录片直播机构一样,也会制作出品这种全世界流行的纪录片。最近几年有个趋势,包括奈飞(Netflix)也是有一些短纪录片,包括咱们的b站,也都有一些迷你的短纪录片,我觉得是好事,短的纪录片是一种新的生态,大家现在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先从短的看,但是真正喜欢纪录片、包括国际评奖这种还都是长片比较过瘾,它的信息量足够丰富,它可以不受这种表现手段的限制,可以讲的比较透。
这也是一个趋势,大家各取所需,需要长视频,也需要短视频,所以我觉得彼此可能都不能互相替代。
澎湃新闻:5G引领VR技术现在很时髦,你觉得在技术上纪录片是否也等待着革新,相对来说技术是否会改变内容传播?现在是否匹配?
梁红:总台提出“5G+4K+AI”的战略,而且在上海传媒港上海总站建立了一个“5G+4K+AI”的一个实验室,实际上总台应该是很早就有前瞻性,那么对于纪录片,现在等于是在技术上还没有完全的大规模的尝试,但是实际上是有这种设想,只不过因为现在技术没有普及,还没有完全跟用户端完全接轨,你看《如果国宝会说话》里面云冈那一集就是8K,但现在只能是在我们的制作者手里面,怎么传播到用户端?可能还要等待整个技术的这种大融合大匹配。包括我们现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做了很多的尝试,这些我觉得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航拍中国》第三季澎湃新闻:频道接下来会推出什么不错的内容?
梁红:我们上半年来说,推出了《航拍中国》第三季,这两天刚刚播完了《文学的故乡》,接下来还有《跟着唐诗去旅行》《藏着的武林》,在暑假期间为中小学生奉上这样的文化大餐。10月份推出的《我在故宫年》,这是故宫做古建展推出的一个片子;明年有两个关于抗美援朝方面的纪录片。还有建*百年的纪录片;一个是总台推出的百集的《江山岁月》,还有一个类似于去年《我们走在大路上》那样一个扛鼎之作,包括《百年风华》;另外,继《大太平洋》在国际获奖之后,推出的《大冰川》,还是跟新西兰合作的;接着还有我们自己做的《大*河》《大敦煌》,还有刚提到的跟法国合作的《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包括《中国探月》《野性四季》都是跟国际同行合作的。
澎湃新闻:能说说你个人对纪录片类别的喜好吗?
梁红:电影是我从小的梦想,实际上最后做了电视以后,因为自己一直在做着纪录片,纪录片已经是在我的职业生命里面,我是用这种方式去观察世界和世界交流的。
很多的电影其实都来源于纪录片的功力,是吧?很多电影导演都是从纪录片走过来的,包括国际很多的大导演他也会做纪录片,从类别上来说,大家的叫法不一样,其实影像无论是虚拟的,还是真实的,都是传达;影像相当于是我们的一个武器,说起来是硬邦邦的,但实际上就是让我们的身心如何的去适应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建设这个世界,十八般武艺,我觉得纪录片是其中的一个比较好的一个。
从我个人来说,能够做纪录片还是比较荣幸的一个事儿,就是自己喜爱的和工作能够融在一体,纪录片是真实的影像,跟我们内心的世界息息相关的,也会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