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英语环球节目中心除前方统一部署外,后期团队做好分工,专人搜集海内外舆情,及时反馈;媒资和国内采访系统专人监看台内共享系统和外媒、地方台内容,提供推荐可用的素材;国内和国际采访和嘉宾系统借助新媒体平台发现当事人和嘉宾,补充前方采访资源。各栏目根据舆情和各自特点策划报道,提高针对性。频道统筹协调采访和报道资源、新闻和评论栏目资源、电视和新媒体资源,实现充分共享。
●特别报道突出国际传播特色
1月26日起,英语新闻频道后期新闻节目整合优质节目资源,除滚动播报外,每天在午间和晚间*金时段开播《抗击疫情》特别节目,北美、非洲、欧洲区域制作中心也大幅版面,全面聚焦抗疫进展。
首先,及时通报权威信息,整点设立“疫情24小时”板块,可视化更新国内和国际疫情最新数据和地区分布,全景展现中国积极应对举措,除武汉前方一线报道外,联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香港等多地记者,集纳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应对疫情的具体举措;其次,自主策划设计不同主题和板块,回应热点关切话题,包括春节复工潮、在华外国人疫情防治、疫情引发的心理情绪疏导、中国社区防疫举措、因出现确诊病例持续在海上隔离的邮轮状况等;第三,
1月24日至2月14日,英语新闻频道共发布相关新闻超过余条,日均发稿量篇左右,每天约10条左右报道被海外多家媒体转引播发。各栏目共计邀请到约名专家参与评论与解读,并对疫情防控给予专业的建议。
●前线、后方分工明确打好配合
战抗击疫情报道过程中,英语环球节目中心加强前后方报道团队的沟通协作,积极主动联络新闻当事人,带领观众走进新闻事件现场。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当天,广州报道点首席记者何卫卫给领导发了一条消息:“我随时可以去武汉。”彼时,她已在香港连续报道将近两周,原定两天后返回内地。返回广州后,她立即投入华南地区的抗疫报道,大年初三就与摄像赴佛山直播报道全球最大的口罩和防护服原材料生产商快速复工的情况。“你的任务是守好华南”——领导的指示让何卫卫留在广东,尽管她仍希望赴武汉一线,但也明白“有人赶赴一线,也总得有人守好家门”,这也是地方记者一直坚守的一份新闻报道的责任。
2月8日,在温州连续采访了一周的记者徐梦琪终于和浙江省第一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杨先生坐在了镜头前。这是只做了两年记者的徐梦琪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杨先生告诉她“农村嘛,大家一看到我好像看到一个病魔一样的,都害怕死了。我来复查,也是为了让村里人知道我这个病确确实实已经好了”。为了打消杨先生接受采访的顾虑,徐梦琪多次反复进行沟通,仔细了解细节,并通过主治医生了解康复患者的核查标准。她深切感受到乡村居民对于新冠肺炎传播的恐惧心理,也深深地领悟到压在新闻记者身上的重要责任:“及时的信息通报和尽可能广泛的科普是新闻记者的重要责任。”
疫情的发展与全国防控措施的升级也为频道正常运行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和挑战。根据总台疫情防控规定,离京人员回京严格执行14天隔离制度,不少岗位出现人员告急。滚动新闻组作为频道的新闻制作主力团队,每天制作10余档新闻,承担几乎所有的大小直播。节后共有29人居家隔离,人员缺口三分之一。频道管理层很担心,“这个窟窿太大了。”没想到滚动组在京的20多个同事纷纷提出“我不用隔离,多给我排吧”,责编尚江龙腰伤卧床,仍强撑来台帮忙,外籍同事Rob更是连续两周无休,从外国人的视角提出报道建议与指导。《中国24小时》制片人袁晓园在副制片人隔离,组内人手短缺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退掉休假预定的行程,连续值班19天,组织推出了日播30分钟的《抗击疫情》特别节目。“人在家,活儿不误。”包装组在绝大部分人隔离在家的情况下,坚持远程工作,克服家里技术设备的局限,想尽各种办法完成了包括特别节目、系列报道等整体包装、宣传、隔断等大量疫情报道相关产品。
●外籍员工希望与中国同事并肩奋斗
此次抗击疫情报道,外籍员工们也主动请战去一线。年加入频道新闻编辑团队的外籍高级新闻制作顾问罗伯特J·瑞斯基在疫情爆发之初就找到频道总监要求去武汉报道,之后又多次提出去武汉的请求。这位曾在包括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天空新闻等澳大利亚多家主流媒体担任新闻制片人、新闻总监的资深新闻人的行动再次印证了“激情”是流淌在新闻人的血液里的。虽然他最终没有“得偿所愿”,但连续14天坐镇新闻间,随时监看报道情况,提出各种改进意见,帮助记者和编辑修改稿件和连线内容,推荐优秀的海外嘉宾,此外还组织了多次新冠肺炎报道讨论,针对外媒报道和海外关切,从国际视角提出了一系列中肯和可行的报道建议。
“我希望在这个时候能与我的中国同事们肩并肩站在一起。”这是频道加拿大记者OmarKhan主动申请前往疫情一线报道时的豪言壮语。在广州参与报道一年多的Omar从外国人的视角完成了大量报道,参与报道了年春节摩托车大*回家、多场华为发布会等,并作为外籍记者多次走进新疆、西藏开展基层报道,而年的除夕夜却让这个在中国生活了6年的加拿大小伙儿倍受感动,他全程跟拍了医院医护人员连夜出发驰援武汉的出征大会。面对出征人员与亲人惜别的场景,医护人员一张张坚定的面容,Omar第一次感受到放下话筒,不多打扰也是新闻记者的一种温柔。
●后期编辑补充前方采访资源
前方记者在一线冲锋陷阵,后方编辑们也不甘示弱。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人人皆是记者,查找新闻线索、寻找新闻当事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滚动新闻责编楚梦在朋友圈偶然发现的一条短视频引起了她的注意,视频主角万先生讲医院的经历。楚梦多方辗转联系到了万先生本人,在确认了患者身份和视频的真实性后,邀请万先生连续多天以《病房日记》的形式制作短视频介绍自己染病经历、治疗方案、医院设施、医护人员工作情况等,向海外受众展现当事人在核心区的一手报道。
《中国24小时》写稿王仟惠在抖音上看到身在武汉的网红英国喜剧演员豆先生为武汉人加油的视频,通过网络多种渠道积极联络,最终邀请豆先生参与节目直播,介绍在武汉外国人的情况,点赞中国疫情防控举措,真实反映了武汉的生活状况。
国际编辑徐丹持续跟进“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的疫情,但由于邮轮封闭,海外报道员无法登船,徐丹充分发挥社交媒体优势,对Twitter等各社交媒体平台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甄别,以私信、留言等形式不断尝试联系有可能正在船上隔离的乘客,并最终找到一对在船上隔离的香港夫妇,他们愿意通过视频直播连线讲述其在船上隔离和生活情况,之后又陆续发掘多位乘客,提供核心报道,向全球受众展示了邮轮上的真实现状。
《环球瞭望》栏目的编辑们一直在寻找在华外国人的线索,2月4日社交媒体《各位,这里有点不对劲》的文章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一位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的美籍意大利作家马意骏对比了11年前美国H1N1流感爆发后和此次新冠肺炎爆发后各界不同的反应。编辑们迅速锁定嘉宾,并最终说服他在2月8日以Skype的形式进行新闻连线,回应写作文章的初衷,讲述他对疫情的分析,让更多不明真相的外国观众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中国电视报》记者/马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