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7月21日北京市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的调整,说明新发地疫情及其相关的传播扩散已经全部终止。
本次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传播速度快,自发现第1例至第例仅用5天,面对短时间内大量出现的病例,北京市疾控部门对全部病例第一时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运用大数据手段确定病例行动轨迹,全面开展溯源工作,成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的关键一环。
03:30▲点击视频观看
本次疫情发生后16个小时内,专业机构即研判出新发地市场牛羊肉水产交易大厅为“震中”,北京市迅速调整防控策略,将应急响应级别调为二级,成立流调溯源工作组,抽调相关部门精干力量,运用大数据手段确定病例行动轨迹,对全部病例第一时间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全面开展溯源工作。
采样·高效
对病例发病因素的快速正确研判为本次迅速控制疫情传播蔓延打下坚实基础。翟曙光就是此次疫情防控专班现场采样组组长,他负责的就是快速找出风险暴露因素,在16个小时内专业机构即研判锁定感染区域。
翟曙光告诉记者,前期的采样工作量特别大。因为新发地是一个亩辐射京津冀的菜篮子,采样人员需要穿着全套的防护装备,跑遍整个新发地。为了快速溯源,现场采样组的成员基本都是连轴转。
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北京迅速启动战时状态、战时机制,把原来的“一办十组”扩充为“一办十七组”,各组组长均由市委市*府领导担任,加强统筹指挥和战时调度,深入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坚决果断、有力有效抓好疫情应对处置工作。明确流调溯源、密接横转等流程,从严从快、从实从细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流调溯源工作质量和效率。
△疾控人员在新发地批发市场进行环境采样(来源:市疾控中心)
贾蕾是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副所长,她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够快速发现病例,是因为疾控中心采用的是更具针对性的采样模式。
“我们发现病例之后及时把密切接触者管理起来,那么在密切接触者中再出现的病例,相对来说就能诊断的更早,因为他只要有一点不适,就会给他做检测,那肯定就发现的早。”
即便不在筛选人群中,也不是密接,还有最后一道防线——发热门诊。事实上,在本轮疫情中不少确诊病例都是在发热门诊中被检查出来的。
流调·精准
各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调和现场处置工作,通过协同机制进行跨区域、跨部门横转,流调中可请辖区公安部门协助。相关部门协助调查到的相关资料,经流调人员核实后,在24小时内补充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6月25日,北京市丰台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员李若曦(左)在北京医院隔离病房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控制所所长王全意告诉记者,精准体现在了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划分上的精准,把原本按照区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的人群,改成了按街道来划分;
第二是时间上的精准,将流调人群的时间起点划定在5月30日,因为每天出入新发地的人流量5万人,如果多算一天,将会付出大量的社会成本。
核酸检测·广覆盖
除此之外,北京还实施了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20多天采样人数已超过1万。这对于迅速发现控制传染源、有效阻断传播链条、防止疫情扩散发挥了重要作用。
病例发现方式已从原先的发热门诊筛查为主,变为发热门诊、从密接者中发现、主动核酸筛查相结合,对早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口前移和早发现的效果显现。
“应检必检和愿检必检结合起来,北京市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检测能力!”贾蕾这样说。
来源:BTV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