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7月10日新华社和昨晚的央视新闻联播,共同报道了这位辽宁人,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
新闻联播
《人民日报》
中国人民 老战士孙景坤——
一生践行铮铮誓言(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
朴素而整洁的房间内,一身 戎装挂在老战士孙景坤的床边。这是孙景坤住进辽宁丹东市光荣院后的唯一要求。他最爱穿的,仍是这套*装。
年近期颐,褶皱的脸上写满岁月的痕迹,但每当国歌和*歌旋律响起,老人总是目含敬意,深情致以*礼。这一刻,老战士神采奕奕。
孙景坤,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原第一生产队队长,先后参加四平、辽沈、平津、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战役战争,英勇顽强,屡立战功。退役后毅然回乡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是共产*员吃苦在前、公而忘私崇高品质的典范。
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他所做的一切,却尽显英雄本色。
冲锋陷阵英勇顽强
“这是我经历过最惨烈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慢慢回忆,“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这场战斗,本不会有孙景坤的加入。
年,刚从海南战场胜利归来的孙景坤,成为中国人民 40*师的一名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战斗中,他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
可孙景坤“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就第二次 奔赴前线。因为没有找到之前的部队,只好再次回国。当他费尽周折打听到自己部队的下落后,第三次奔赴朝鲜。
三别故土、三次渡江,让孙景坤参与了这场激战。
这次战斗,是中国人民 发起的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当年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高地进行。那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名战士,他们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人展开最后的战斗。
“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达命令。7连副排长孙景坤临危受命,带领9名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冲向高地。
“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马上投入战斗!”支全胜一把搂住孙景坤。
“副连长放心,保证守住阵地!”孙景坤立即安排增援战士各就各位。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到深夜,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了敌人6次进攻。
这次战役后,孙景坤荣立一等功。后来,他被朝鲜授予一级战士荣誉勋章,作为中国人民 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等*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孙景坤身上至今还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
解甲归田造福桑梓
年复员时,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山城村务农。
从农民到战士,又从战士回归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我是一名共产*员,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里都一样。”
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就被选为第一生产队队长。自此,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
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那时防洪能力薄弱,修堤筑坝迫在眉睫。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带领乡亲们筑起一座堤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城一队的山光秃秃的。孙景坤又带着乡亲们拎水上山,在滚兔岭上栽下落叶松。如今,落叶松长成了材,树干粗得连一米八几的大个儿都抱不住。
后来,孙景坤发现后山适合种板栗。他又是培植又是嫁接。几年过后,后山栽满了板栗苗,成了村民生活来源。
孙景坤还带领乡亲们挖淤泥,造台田,台田上种玉米,台田下种水稻。就这样,荒弃的土地变成了“聚宝盆”,实现了玉米水稻双丰收。
一段顺口溜,村里依然在流传:“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
“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孙老。”说起孙景坤,山城村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
老*员刘振发记得,“村里种植蔬菜,要挑粪施肥,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装满了有多斤,还得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孙景坤那时每天都带头干。”
回乡务农数十载,孙景坤从不怕吃苦,他常说:“躺着享受,怎对得起牺牲的战友!”
深藏功名淡泊名利
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孙景坤屡立战功,但是回乡务农后,他却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借着荣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就连他的儿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对父亲所获的荣誉一无所知。直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征集资料时,孙景坤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了出来。
刘振发回忆,很多年前,听一个叫张德胜的孩子讲起,他曾经读到一篇文章提到“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立即拿到孙景坤面前,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的英雄!”孙景坤却淡然否认,“那不是我”。
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念文章,孙景坤还是否认,“重名了,不是我。”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他突然插嘴,“他才是真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孙景坤叮嘱张德胜把书收起来。
*功章他深藏,入*时间他牢记。即使97岁了,孙景坤也能准确说出入*时间:“年1月,在北京,参*一整年时。”这个经历过硝烟与鲜血考验的身份,他珍惜了一生。
“老人从来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身上那份朴实纯粹,让人感动!”山城村*支部书记邱大鹏说。
新华社
“七一勋章”获得者丨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坚守初心英雄本色
6月29日上午,66岁的孙福贵进京代97岁的父亲孙景坤领取“七一勋章”。“*和国家给父亲这么高的荣誉,是对他革命战争时期英勇杀敌、建设时期无言奉献的褒奖。父亲淡泊名利,但*和人民从没有遗忘他。”
7月2日下午,回到辽宁丹东的孙医院,将“七一勋章”拿给正在住院的父亲。由于病重,孙景坤已说不出话,但当孙福贵用手机播放《歌唱祖国》给父亲听时,捧着勋章的孙景坤嘴角上扬、眼里闪着泪光。
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在丹东光荣院与院长交谈(年6月1日摄)
孙景坤是谁?
他是中国人民 40*师团3营7连战士,他是投身家乡建设的村干部,他是无言的英雄。
(点击视频,随他一起重温如火如歌的岁月,听他讲述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
征战疆场向死而生
“解放四平时,我是机关枪手,是敌人火力的重点打击对象。子弹密到把我后背的*装都打烂了,半个月内我换了4件棉衣。”去年,记者采访老英雄孙景坤时,老人回忆起这段经历,眼里透着光亮。
孙景坤老英雄在鸭绿江的一处断桥边为边防官兵和留守儿童讲述 渡江作战的故事(年7月15日摄)
年1月入伍的他先后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
年,朝鲜内战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得胜而归的孙景坤又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过江。
10月的一天,上级下达了命令,孙景坤第一时间随部队一起 。在过江那一刻,他和战友发出了钢铁誓言:“保卫家园,保卫胜利果实!”
孙景坤所在部队很快与美*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过江奔赴前线。
“没想到一到朝鲜,找不到之前的部队了。”原来,部队根据战事安排已离开原来的地方,疗伤归来的孙景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好二次回国。
一踏上祖国土地,孙景坤就径直跑到 某机关打听自己部队的下落。两天后,他第三次过江追赶部队。“回头看了看家的方向。”孙景坤说,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
第三次奔赴朝鲜后,孙景坤在上甘岭前沿找到了部队,并立即投入战斗——三别故土、三渡江水,孙景坤心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信念之声越发嘹亮。
在辽宁省丹东市, 老战士孙景坤展示勋章(年7月7日摄)
回忆起一生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老人说:“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这是 老战士孙景坤(年6月15日摄)
年10月27日,孙景坤闯进了团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高地增援。
那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个战士,他们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同归于尽。就在这时,孙景坤带领营部9名战士,一人扛着一箱手榴弹,利用敌人火力死角,机智勇敢地冲上高地。
“老孙,你们可来啦!”浑身是血、多处受伤的支全胜大喊了一声。孙景坤赶紧把他抱进坑道,一边为他包扎伤口,一边察看阵地:整个高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这时,一群头戴钢盔的美*端着卡宾枪向阵地冲来。
孙景坤大喊:“打!”战士们一齐开火,手榴弹投向敌群,打退了敌人进攻。
“敌人第四次反扑的时候,有两个敌人借着烟雾的掩护,从侧面绕到我身边,离我就两三米距离。”孙景坤端起“水连珠”步枪,“砰、砰”两声,敌人应声倒地——这场战斗,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这场战斗,还是 发起的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立一等功一次。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解甲归田不忘初心
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8年在外征战,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三过家门不入,孙景坤自觉亏欠亲人太多——他决定回家乡务农,待在亲人身边。
回乡之后,孙景坤将组织关系交给村*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部门,对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从此,孙景坤躬下身子,把*人本色和共产*人的初心使命写在田埂上、种到土地里、照进老百姓的心中。
“我又成农民了,可当兵后的我跟以前的我不一样了。”参*第二年,孙景坤就在战场上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从入*那天起,孙景坤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的信念——复员前,他的奋斗阵地是战场;复员后,是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回乡后,孙景坤在老家山城村担任村干部。其间,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侵蚀土地,孙景坤带领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真得好好感谢他。”
淡泊名利公而忘私
孙景坤一生没向组织伸过一次手、张过一次嘴,子女们没跟着这位功勋卓著的父亲沾过一分光。
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招工,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父亲对儿女也很严苛:“在生产队干活时,我干得好,别人评3分工,生产组长给我评了7分工,父亲知道后,把组长批评了,硬把我的工分拿了下去。”
同村村民一直不知孙景坤的功绩。20世纪90年代,村民张德胜偶然得到一本书,名为《中国人民 第四十*战史册》。
“那上边有许多缴获的飞机大炮,我很感兴趣。”张德胜说,“其中有一页写到奋战在危急时刻的孙景坤……”
张德胜很激动,马上带着这本书来到孙景坤家。“我当时很震惊,英雄就在身边,他平时从来不讲啊。”
孙景坤是战斗英雄的消息,渐渐传开了。
孙美丽对父亲的态度,也从不理解转为认同。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在家中(年7月7日摄)
“老英雄孙景坤的事迹,这一年来团队讲了很多:我们到学校给学生们讲他冲锋陷阵、不惧强敌的战斗故事,到田间地头给村民讲他舍小家为大家、投身乡村建设的动人经历。而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受到了教育。”“90后”*员高潘说。
高潘如今是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浪头镇副镇长。年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乡镇做起大学生村官,并带头创建了“理想邮递员”团队,致力于基层理论宣讲。
随着孙景坤的事迹慢慢传扬开来,广大干部群众也深受鼓舞,“老英雄当年深藏功名,投身家乡建设,为百姓做好事实事。即便经历了数十年,这种奉献精神依旧没有过时。我自愿来到西部,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发光发热,也是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开展东西帮扶工作的辽宁电力阜新细河区供电公司员工可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