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医院牌照“花落”医院,打磨多年的“云医院”发展模式进入全流程服务新阶段。这家“二级”医院,为何能从高手林立的“三级”医院中“杀”出重围?
本是一次短平快的新闻采访,却因采访结束医院中的一座老洋房,引发出一场新的探寻。因为那一霎那的惊艳,让我们发现,它的“前世”与“今生”居然有着一番因果般的传奇……
1.寻踪觅影
寻访医院的“身世”,它竟源于民国时期猖獗的“肺部感染”。
穿越到上世纪30年代,你会发现“肺部感染”也是当时的一场梦魇。
肺结核病猖獗流行,平民百姓发病率、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这时,上海滩出现了一个学医的年轻人,医院主攻肺病。很快,他的梦想就实现了。
他叫丁惠康,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科,年拿到德国汉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年5月他向上海名绅叶鸿英租借了位于淮海路号的一栋“小红楼”,一座后来闻名于沪上的“新虹桥疗养院”就此诞生,它也正是今天医院的前身。
当时这座以治疗肺结核病人为主,同时设有内、外、妇、儿、骨、医院,从一开业就聘用上海一流专家主持各项业务,医院院长过来主刀,这使得它很快就在上海滩名声大噪。再加上占地10余亩,花木葱翠的园林,ArtDeco风格的建筑,幽雅的环境,医院成为当时不少名流的首选。
天气晴好时,医院花园漫步的丁惠康抬头仰望天空中的云朵,一定不会想到,时隔80多年后,会有另一群人,在他脚踩土地的上空,建立起一座“云端”医院。
相逢的人总会“相逢”,哪怕不在一个时空。
2.不谋而合
80多年前的“抗痨防痨”与今天的全民“战疫”居然有不少相似。
为了发动更多的医务人员投入“抗痨防痨”工作上来,丁惠康曾写信给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和卫生局局长,建议创建中国防痨协会,共同预防和努力控制结核病的传播流行。随后他又利用新落成的五洲大药房(北京路西藏路口),自行出资举行规模空前的防痨宣传活动,展出肺结核病的病理标本、结核病人的胸片、显微镜下的结核菌等,警示世人,当时参观者突破10万人次。
年、年,丁惠康又联络其他近20个医院和医疗单位先后发起第一届、第二届防痨运动,并亲自编写各种宣传资料,免费赠阅,如《肺病疗养法》、《肺痨的预防》等小册子以及各种防痨标语、电影院放映的幻灯片等,宣传活动声势浩大。
根据资料记载,“医院,免费为近万人做胸部透视及胸片检查,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对经济困难者不收诊金,住院只收饭费。除了虹桥疗养院收治结核病人外,他还把沪闵路北桥镇附近、占地60亩的花园别墅改建成疗养新村,收容慢性肺病患者。”
此刻,你是否会不禁想起今天位于金山区,集中收治新冠病人的上海公共卫生中心?
历史和当下,不谋而合。
3.如果“云”知道
年,一个医院时年龄相仿的医生,头脑里出现一个关于未来医疗模式的设想。
他叫朱福,那一年,一次偶然的学术交流,他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遇见一位医生,提着手提电脑,走村串户,把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全部录入到电脑当中去,针对每位患者,用简单且价廉的药物方案来治疗、管理与随访,患者数居然累计达到3万。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对我的影响很大。回到上海,我就开始从事高血压病的计算机管理工作,这套系统的打磨整整用了10年。年,我们把高血压病专家系统挂到网上,建立起一种:一端是医生,一端是患者,跨越时间空间,通过网络诊断、处理、管理高血压的诊疗模式。这应该是上海做单病种互联网医疗的先河。”
这期间,朱福还开始接触到一种全新的概念——“云”,他隐隐地觉得,那将是一个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新世界。
一个思考随之开始每天萦绕于他的脑海之中:
如果“云”知道……
4.新“当家人”
年,朱福来到医院,成为这里的“当家人”。
从搬入“小红楼”4楼的办公室那天起,每天朱福都会站在窗前远眺,即使目光不能所及,他也清楚的知道,医院,这里的医院紧紧包围。此刻,这个一直自称“骨子里不安分”的人,心中开始酝酿一场“新作为”,如同年这里的当家人丁惠康一样。
建一所“云”医院吧,院长朱福仰望着天上的云朵,做出了决定。
天时、地利、人和。
回忆起创立之初的一幕幕,朱福发现,那时的自己如此幸运,同时拥有了这六个字。
天时:年底,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的举办,向全世界传递出中国将加快互联网+建设的信号,年,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赋能探索突飞猛进。
地利:坐拥丰富医疗卫生资源的徐汇区,发力布局生命健康服务业,鼓励和引进国际医药总部机构、研发中心和转化平台落户,积极推进枫林生命科学园区的建设。联合中科院上海分院、复旦大学、医院等重点院所、医院,推动生物医药研发与生命健康服务相结合。积极推进“智慧医疗”,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拓展全程健康监护、多网络互联互通互操作、远程健康服务等新业务、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
人和:朱福来到这里后发现,这片土壤埋藏着科研、创新的基因。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就建于这里,大约20年前,屠呦呦的青蒿素的复合制剂片,也曾在这里进行过临床实验。
年12月16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乌镇召开之日,“医院”在“云端”诞生。
几个月后,“徐汇区—医院”医疗联合体成立,医院同时加挂第二冠名,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医院。医院委派副院长周俭教授担任医院院长,从那时起,朱福的院长职务前面多了两个字“执行”。
“论及真正的医疗资源融合,‘网络搭桥梁’不可或缺。”周俭说。,在医联体的强大体系支撑下,30多名医院的专家、70余家零售药房,迅速入住这座“云端”医院。
、、,“医院”医院以名专业注册医生以及名执业注册护士为主体,纳入医联体以及徐汇区丰富的医疗资源为补充,其中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等4医院、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及其站点共36家、医院近20家、医院、上海健康科技协会院士工作站等,都加入了这场“云”分级诊疗下的云多点执业试行。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5.四个小故事
年12月20日19点,北京开往上海的G21次列车的广播里,忽然发出紧急求救,一位外籍乘客,突发剧烈腹痛,瘫软在车厢,急需医生帮助。
当时徐中心职工刘罡一正巧在这列火车上,赶到患者车厢后,他立即接通“医院”APP的在线急诊医生庄建晴。通过远程视频问诊,庄医生判断患者肾结石的可能性较大,随后建议乘务员先给予患者服用止痛药。
晚上10点40分,火车准时抵达上海虹桥站,症状明显缓解的患者已可以自行走下火车,医院寻求进一步诊疗。一路有惊无险。
年的平常一天,家住云南的余奶奶做家务时,忽然觉得胸闷心悸加剧,而她的下肢已出现浮肿多日了。
在家人的陪伴下,奶奶赶到当地卫生院,可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主治医生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好在当地之前已与“医院”建立好“云”合作。
当天,上海的心内科及放射科专家坐到摄像头前远程会诊,在读取奶奶的心电图、胸片和可穿戴设备实时传输上来的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信息后,诊断应立即为患者加强利尿、扩冠、抑制左室重构、抗感染等治疗。几天后余奶奶感觉自己舒服了许多。
张先生是一位杭州的病患,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肝功能异常,他希望尽快医院就医,可尝试一番后却发现专家号很难预约。通过上海工作的家人听说“医院”可以预约到专家特需门诊后,他在杭州的家中一番下载操作,很快地屏幕另一端出现了接诊护士的微笑,几分钟后在护士的帮助下,他成功预约到了专家号。那一刻张先生看到了希望。
年3月4日上午10点07分,医院副院长、医院院长周俭坐在“云医院”办公区的工位上,接到了一位老患者曲阿姨的隔空问诊,当她出现在镜头另一端时,右方电脑屏上同步显示出她的相关病例信息,数据提示之下,周俭迅速回忆起曲阿姨脂肪肝病的治疗过程。经过几分钟的问诊,周俭开出了一张“云处方”,阿姨在女儿的帮助下,很快就在线上完成医保支付,并填写了配送信息。当天下午5点多,曲阿姨在家中收到了她的药,当时她觉得这种“云”重逢真不错。
曾经的每份付出都为今天埋下了“彩蛋”。
6.传奇再现
疫情之下,“云看病”数量出现激增,上海探索已久的“医院”跑出了加速度。
2月26日,朱福拿到了他渴望多年的医院牌照,医院成功医院,成为第一家拥有互联网“身份证”医院。
随后的六天,朱福带领团队连续通宵,将从前没有“执照”不能做的事,全都做了。一周后,多年主打“视频看医生”服务的“医院”,跨越式的实现从“云挂号”“云问诊”到“云配药”“线上医保脱卡支付”等医疗核心业务的全流程服务,“云”上门诊量更是超过此前五年的总和。
此刻的“高光”,对于朱福和他的团队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问题抛出后,朱福忽然出现一阵很长的静默……
“这段日子,根本没时间思考这样的问题。疫情发生后,上海把发热咨询平台的互联网新冠医院,紧接着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拿到了珍贵的牌照。
当时自己曾激动了一下,但是很快地一切感受都被忙碌的工作冲淡了,每天加班到早上四、五点钟,白天黑夜的忙,没时间多想。
不过回想起来,医院所希望实现的,其实和年我那时最朴素的初衷一样,那就是让看病变得更简单。”
80年前,“新虹桥疗养院”秉承普济百姓的精神,曾救死扶伤数以万计的肺痨病患。
历经80年后,在“新虹桥疗养院”原址上空建起的“医院”累计为各类病患服务超过万人次。
今天下午2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周末来打卡”节目带您走进医院,体验“云问诊”带来的高效便捷!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