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人
TUhjnbcbe - 2023/3/18 19:26:00

来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年10期

摘要:70年以来,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从最初的方针*策出发,在历经曲折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广播电视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决策理论和史论研究的四大体系,依托于专业学术机构、理论期刊以及各类学术组织得以发展壮大,充分发挥了引导事业发展,回应行业热点、引导路径决策的重要作用。70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既是一种历史的观照,也是一种方法的梳理,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出发源与落脚地,在多元媒介环境下寻求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走向新的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变革发展,

理论研究是引导行业发展、提供行业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伴随人民广播电视事业起步、发展,至今已70年整。作为见证并参与新中国诞生、发展壮大的核心媒介系统,70年来人民广播电视事业为我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对象资料,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体系。重梳70年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历史价值和路径意义,能够为广播电视在未来的理论方向以及新兴媒介系统的理论研究提供镜鉴或轨迹的观照。

一、新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起步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播成为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教育与娱乐的重要工具。年胡乔木提出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开始了广播性质与功能的广泛探讨,广播理论研究逐渐拉开序幕。然而,年开始受到来自“左倾”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制约,刚刚萌芽的广播电视理论研讨风气中断,研究陷于停滞。

起步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权巩固与经济恢复成为上下一致的主要任务,广播理论探讨虽有所起步,且主要的研究均来自于广播业界即实践一线的经验反馈、分享与交流。

1、广播(电视)研究机构设立,理论研究意识觉醒

设立专门的广播研究机构,是早期我国为更好的发挥广播功能、实现广播联系群众,服务、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作用的有益手段。年11月3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建立地方编播研究部,是广播(电视)系统第一个业务研究机构。年6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研究室,开始比较系统收集、整理广播文件、史料和译介外国广播电视材料。年9月7日,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成立,在新闻学框架内开始广播(电视)教学和研究工作;年,哈尔滨广播师范大学、哈尔滨电视大学创办,分别招纳来自工厂、企业、学校、机关和部队的干部及工人万余人。为适应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发展的需要,多快好省地培养农业建设人才、提高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年5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东北农学院联合举办“黑龙江广播农业大学”开始试讲。这一批广播理论研究和业务机构的创办,在为人民广播事业培养全方位素质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广播事业的科学化发展。

2、创办广播电视刊物,建设理论研讨的阵地

50年代起,我国创办了首批广播研究的理论刊物:年10月由中央广播事业局主办的全国性刊物《广播业务》正式创刊,至年底共出13期,年1月至年3月止,共出期。刊载大量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师的文章,对后来广播电视的理论研究有较大影响。年中国开始创办电视,电视理论也随之起步,其主要成果集中在《广播业务》上,直至停刊共刊发电视研究类文章多篇。

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章来看,最早围绕广播进行带有理论争鸣意味的文章发表于年《人民音乐》(年创刊)期刊上的《关于介绍西洋音乐的几个问题——对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唱片音乐会”的意见》、《从广播音乐谈到介绍西洋音乐问题》、《规模巨大的苏联音乐广播工作》三篇文章,标志着我国广播理论研讨意识的初成,且主要侧重于广播音乐方面的思考。此后,年发表于《物理通报》之上的《无线电广播的物理学原理和超短波》文章首次从物理学的角度对广播播音和运作原理作出了阐释。年《新闻业务》创刊,年始刊发了大量围绕广播性质、介绍国际广播组织的理论文章,如《我们是*的宣传喉舌》、《苏联广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年6月)。年《新闻战线》创刊,发表了《对广播宣传工作的几点意见——在华东省市台11月杭州写作会议上的发言》(周新武,);《通过多种多样的广播形式指导工作》(丁宗轮,)等文章,围绕广播性质和业务的研究逐渐走上正轨。-年间《新闻战线》共刊发广播理论文章17篇(表1),从广播文风、广播节目的教育性和知识性等方面提出积极的思考并借鉴和吸收国外如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广播生产经验,极大丰富和推动了广播理论研究以及对于广播实践的指导工作。年后《新闻战线》历经刊名的更改以及“左倾”等*治影响被迫停刊,刚刚兴起的基于广播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论研究萌芽被压制,直至年《新闻战线》复刊。

从这些文章的选题可以看出当时广播电视研究的基本特点。

3、起步探索,广播电视研究曲折发展

“文革”十年间,广播电视被定性为“阶级专*工具”,其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陷入停滞,但广播电视在技术研究方面有所发展,尤其围绕“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推进,相关的*策和调研报告纷纷出台。年随着调频广播技术的发明,广播技术理论在年出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电视技术的推广,年北

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启用黑白录像机,电

视相关的理论调研活动有效指导和推动我国电视传播的

发展。电视的理论概述文章《工业电视发展的现状及其应

用》(段里仁,)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广播

电视技术也有所推进,广播“村村通”工程覆盖面进一

步扩大、电视技术研发逐步推开,为“文革”后尤其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广播电视理论发展奠定了技

术基础。

4、起步时期广播电视研究的特征

起步阶段的广播电视研究,对当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历史背景的影响,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研究特色。阶级斗争论、*治意识形态化、现实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理念。缺乏个体话语和美学建构,其研究标准是以是否符合当前*治斗争的需要,甚至走向“左”倾*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研究的极端化。年4月,北京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收租院》,尔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系列文章强调,纪录片表现了“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革命主题。现在看来,这些文章形而上学,缺乏研究张力,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起步阶段广播电视的理论研究在思路上基本沿袭新闻理论和艺术理论的路径。研究对象主要是来自于业界的操作和实践经验,内容主要停留于描述层面,尚且缺乏学理性研究成果,理论研究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但应该看到,这同当时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起步时期的广播电视研究为后来的探索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温济泽、康荫、左漠野苑子熙、裴玉章、周峰、许欢子等学者开启了中国广播电视研究之先河。

二、新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探索时期(-)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彻底否定了过去对广播电视“阶级专*工具”的定性,从尊重媒介规律和传播效果的角度制定了诸多有利于推动广播电视发展的举措。从“农村网”的推广到“四级办”广播电视,再到调频广播、卫星频道等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技术、管理决策的实施。广播电视自身特征突出,节目体系建设基本成熟。我国广播电视在这一阶段实现迅猛发展,初步奠定了民众心目中以及理论研究“第一大核心媒介”的地位。随着*中央对广播电视性质功能认识的进一步成熟,广播电视性质功能等定性理论逐渐清晰并初步搭建起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科学框架,推动广播电视学术研讨和活动的常态化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广播电视理论的学理化进深,广播电视学开始自立于各个社会科学学科之林。

1、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体系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我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与广播电视*策理论一脉相承、相互支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传统。广播电视事业方针*策的话语影响力引领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的广播电视方针*策陆续出台,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功能属性理论、广播电视媒介生产理论和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为代表的三大理论框架。

年“自己走路”方针的再次明确,摆脱了广播电视理论研究附属于报纸、新闻学研究的片面思路,真正开始将广播电视作为独立的媒介系统进行符合其传播规律和社会价值的理论研究。年4月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广播电视宣传改革的理念,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明的研讨方向,以新闻改革为主体的广播电视改革成为研究热点。年吴冷西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议上讲话,专门探讨建立新的广播电视新理论体系。在本次年会上,陈尔泰发表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类型》演讲,首次全面系统地以较为宏观的视角总结梳理了当前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几种类型,为即将启程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同年首届“关于广播电视性质、功能和任务”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广播电视理论研究进入理论体系建构阶段。

在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方面,年10月22日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在华东七省市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经验交流会上对广播电视宣传问题发表意见,明确提出“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骨干”。同年,吴冷西在《提高电视剧质量开展电视剧评论》一文中首次将电视和电视剧纳入艺术领域加以思考,为电视剧批评和电视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年,《文艺广播学十讲》出版,左漠野在读后给作者回信中,着重阐述了关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学、电视学的设想,明确提到“广播学的建设,……还需要参考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电子学等有关方面的著作”,在“信息时代”的学术研究中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由此为以后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指明了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方向。

2.学科理论基础巩固与理论研究学理性提升

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专著以及对广播电视学科建设的理论著作逐步出版。伴随诸多广播电视理论专著的出版,广播的电视理论基础得以完善并巩固。年《广播与电视》出版,详细阐述了广播电视的性质、功能、特点以及广播电视宣传的规律,丰富了“广播电视学”的理论成果。同年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广播电视视野发展过程和成就的大型工具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出版。左漠野、甘惜芬等理论工作者参与编撰。年《当代中国广播电视》(上下册)(左漠野、胡若末、邹晓青,年)出版,对以往的广播电视发展经验作出完整、细致的梳理与总结。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重大攻关项目的成果《中国广播电视学》(闫玉、何大中、赵水福、白谦诚、方亢、韩泽、陆原、孙以森、壮春雨、陶皆良、施旗等)于出版,首次将广播电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建构与理论阐释,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的著作,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走向成熟,为其后广播电视的学科建设作出重要的理论贡献。这期间还出版了《广播电视概论》(施天权,年)、《电视文化学》(田本相,年)、《新闻广播学研究》(康荫,年)等著作。这些研究为广播电视学深化起到了奠基作用。

3.学术期刊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载体,问题研究更加深入

这期间,广播电视学术期刊已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大量的理论文章丰富并完善了我国广播电视的理论建设。《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于年创刊,年更名为《现代传播》,创刊初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刊载大量对美国、南斯拉夫等国家广播电视行业的研究文章,如《电视的生命源泉在人民群众之中——南斯拉夫电视事业现状》(裴玉章,年)、《美国广播电视一瞥》(胡耀亭,年)、《英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和现状》(马元和,年)、《日本广播协会和它的新闻报道》(贾桑,年)、《罗马尼亚的广播电视事业》(武子芳,年)、《挪威的广播事业》(何光,年)等,开创了国际化视野观照的理论研讨风格。同样具有国际视野和理论前瞻性定位特色的刊物《国际新闻界》创办于年、早期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内部刊物,自年起将广播电视纳入研究视野,刊载了如《苏联广播、电视发展趋向》(赵永福,)等一系列研究介绍国外广播电视趋势的文章。《广播、电视的“神经”和“耳目”(上)》(裴玉章,)一文将作者在日本联合摄制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期间对NHK广播舆论调查所的访问考察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首次将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发展人